朝聞天下|節能“減”碳+綠色“加”力!從一加一減探尋綠色轉型發展密碼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近年來,我國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從5月13日起的這一週是2024年“全國節能宣傳週”,讓我們一起探尋中國綠色轉型的發展密碼。

記者從國家發展改革委瞭解到,“十四五”前三年,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後,全國能耗強度累計降低約7.3%,取得了積極進展。今年一季度,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但要完成“十四五”期間全國能耗強度降低13.5%的約束性指標,任務還比較艱鉅。

今年節能周活動的主題就是“綠色轉型,節能攻堅”。爲此,今年國家將出臺一系列舉措,推動節能降碳。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在重點用能單位展開大範圍能效診斷,讓“減法”做起來更精準。

浙江紹興能效診斷

讓節能減碳“減”得更精準

走進浙江紹興一家紡織企業,一套新上線的智慧能源管控系統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屏幕上變化的數字,顯示的是印染每萬米布所消耗的電量、水量、天然氣量等能耗指標。

紹興永通印花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 馮晨:對單位能耗超過設定標準10%以上有預警提示,便於我們分析原因,解決問題,幫助我們減少了在生產過程中不必要的能源損耗。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紡織行業的能源成本佔到生產總成本的近一半。近些年來,企業一直嘗試用各種辦法進行能耗控制,但是始終沒有找到好的解決辦法。去年底,浙江省在紡織、化工、造紙等七個重點領域開啓“能效診斷”三年行動,永通印花成爲首批入選企業。

紹興永通印花有限公司總經理 章建木:專家團隊來了以後,就像專業的醫生一樣,一下子就發現了我們廠裡面的問題,我們就按照專家開的“處方(抓藥)”一樣。

在專家的建議下,工廠搭建了智慧能源管控系統,陸續上新四臺高速數碼印花機,同步實施電機提升改造、定型機高溫煙氣餘熱回收利用等節能改造方案。短短几個月,僅是用電就節約了277萬度,總體能源成本減少了646萬元。而在紡織企業集聚的柯橋區,專家們已經開出了100多份能效診斷提升方案,預計年節能11.5萬噸標煤。

浙江紹興柯橋區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 俞建龍:能效診斷是對企業進行全覆蓋的體檢把脈,爲企業制定一對一的能效提升方案,提高企業產品競爭力和綠色低碳發展水平。

分行業分領域

節能降碳專項行動將實施

對症下藥,精準做減法,不只是在工業領域,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透露,錨定“十四五”目標任務,國家將着力強化“十四五”時期後兩年的節能降碳工作,實施分行業分領域節能降碳專項行動。

國家發展改革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司長 劉德春:在重點用能單位實施用能診斷,深入挖掘工業、建築、交通、公共機構節能潛力,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着力強化節能降碳工作。

湖北宜昌

循環經濟“加”出綠色發展新機遇

在通過能效診斷、節能降碳做減法的同時,我國也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培育綠色先進技術。

通過“加法效應”,做強做優綠色低碳產業。

在湖北宜昌一家回收拆解企業,記者看到,通過抽排油液、內飾拆解等十多道工序,不到20分鐘,一輛廢舊汽車的輪胎、座椅等零部件就被分門別類放置。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廢舊汽車如果是按廢鋼賣,每噸只能賣2000元左右,精細拆解後,每個零件的身價就會翻倍增長。

湖北宜昌物產報廢車輛回收拆解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俞樺:像銅水箱是非常好的良導體,作爲廢銅來銷售的話,一噸可以達到3萬元到4萬元。

目前,我國已進入汽車以舊換新高峰期,據相關部門測算,每1000萬輛報廢汽車,可以回收鋼鐵1035萬噸、有色金屬75萬噸。正是看到了這一巨大機遇,湖北加快構建從回收到拆解、再生,再到利用的循環產業鏈。在新能源汽車一體化循環產業園裡,記者看到,廢舊的動力電池變身成爲一袋袋黑色電池粉末,投入製漿槽,生產出碳酸鋰、磷酸鐵,成爲鋰電池的主要原料。

湖北宜昌邦普一體化循環產業園總經理 王皓:目前已實現鋰回收利用率達91%以上,鎳鈷錳綜合回收率達到了99.6%,對於鐵、銅、鋁及電解液、石墨等資源也可再生利用,實現綠色環保。

目前,湖北已有77家綠色工廠、1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和2家綠色工業園區入選國家綠色製造公示名單,產業含綠量不斷提升。

湖北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常賢波:“十四五”以來,全省單位GDP能耗強度累計下降9%,以全國第24位的能耗強度支撐了全國第七的GDP規模。

培育綠色技術

爲綠色中國賦能“加”力

放眼全國,一批先進技術的應用,也在發揮加法效應爲綠色中國的建設賦能添力。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累計上架綠色技術3600多項,促成交易1324項,交易額超31億元,一些重點大中型企業的能耗水耗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國家節能中心主任 劉瓊: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利用、儲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示範項目成功落地,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

廣東深圳

社區更近“零碳”環境更美生活更好

增減之間,我國的綠色產業持續發展壯大。而生活中同樣也是如此,人們減少食物、水電等資源的浪費,綠色出行、環保低碳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風,爲美好生活增添綠色元素。戳視頻↓一起到“近零碳社區”去看看。

走進深圳龍崗區坪馨苑小區,新添置的新能源設施隨處可見。門口是風光互補的路燈,遮陽亭頂部是光伏板,小區座椅還安裝了光伏充電插口。

深圳市龍崗區坪地街道坪馨苑小區居民 劉亭: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在無形之中給孩子去灌輸這樣一種節能低碳的理念。

坪馨苑小區生活着1200多名居民,去年開始,龍崗區在這裡試點住宅小區低碳化改造新模式。針對建築保溫效果不佳的痛點,小區用淺色塗料和保溫砂漿改造外牆、提高外窗開啓面積以優化室內通風效果,還增加了約40平方米的立體綠化空間。

深圳市龍崗區坪地街道坪馨苑小區居民 張迎霞:我們小區的智能垃圾分類系統也是剛剛投入的,聽說後面還有積分兌換禮品,大家都願意使用。

不僅垃圾分類能積分,智能監測系統還能實時顯示個人碳足跡、碳積分,時刻提醒居民調整生活方式。

深圳市建築科學研究院深東事業部副總經理 劉益民:比如每天晚上9:30到10:30之間,是用電量高峰期,那麼居民朋友看到這個值,就會有意識進行行爲管理,關掉一些不必要的電器。

廣東深圳

88個零碳試點項目已啓動建設

據瞭解,目前在深圳,近零碳試點項目已啓動建設88個,涵蓋園區、社區、校園、企業等六大類型。試點項目廣泛使用建築外立面光伏系統、智能微網、碳排放智慧管理等綠色技術,預計建成後,一年可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約40萬噸。

工廠車間節能“減”碳,循環工廠綠色“加”力,再到綠色環保的“近零碳”生活方式,一加一減之間,是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生活態度的綠色轉身。

紹興、宜昌、深圳的綠色實踐,其實也是全國綠色轉型發展的縮影。這不僅讓中國經濟這艘大船持續累積新的動力,也爲高質量發展增添更加靚麗的成色。(總檯央視記者 吳勇軍 陳鈺潔 金珠 朱平 紹興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