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譯主演的《他是誰》從高分跌入6.5分以下,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張譯主演的懸疑犯罪劇《他是誰》大結局播出後,豆瓣分數迅速下跌,截至目前,已經是6.3分了,曾經8分以上的成績不復存在。當時本劇和馮小剛導演的《迴響》幾乎同時播出,很多人力捧《我是誰》,其實從創作視角來說,前者更有優勢,只是在改編策略上還是沒有做到位。

《迴響》雖然在懸疑探案上也出現了各種問題,以及主角女警的婚姻線成了觀衆們詬病的關鍵因素,但起碼這部劇有原著小說的文學基礎,屬於有好的創作角度,影視化層面沒有達到願景,否則它的成績應該超越《他是誰》。

《他是誰》所謂的“爛尾”只是其中一個很小的因素,估計有一批當初開播打高分的觀衆會修改分數。但更多的人應該是等待播完給出的評分,相信觀看過程應該就已經感到非常失望了。

大結局的確沒有什麼驚喜,因爲很多內容越到最後越是容易猜到,主要是看如何表現,如何收網,結果卻給人匆匆收尾之感。雖然能夠看出主創們想安排各種呼應,但是從蔣廣善將聶小雨綁架至地下室,就知道想讓當年的受害者與當年割喉者再次相遇。

而被捕的蔣廣善拒不承認“八八案”犯罪事實,聶小雨這纔拿出藏了多年的那把從蔣廣善身上奪下的鑰匙。這自然是本集,也是全劇很重要的情節設定。顯然,這個想要製造出的“驚喜”恐怕對很多觀衆來說有些大跌眼鏡。

顧衛東親自審問蔣廣善,用這把鑰匙配合來打感情牌,同時告訴蔣廣善已經爲他的妻子籌錢治病,就是靠這種熟悉的手段來攻破一個割喉兇犯最後的情感底線。而且一直感覺這個角色身上的轉變過度比較小。雖然之前要靠勤懇開店的普通小人物形象來矇騙警察,但其兇殘程度的表現總是覺得差點什麼,讓這個人物身上有一些不合時宜的割裂感。

而衛國平和聶小雨的情感,本來在人物關係上就一直和《狂飆》“撞車”,而情節設置上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從遭遇綁架到最後的一段告白,也同樣是逃不出安欣和孟鈺角色的陰影。

作爲懸疑犯罪題材的忠實觀衆,我最初對這部劇也是比較期待的,但看過幾集之後,就沒有太多興趣了,因爲看到太多熟悉和陳舊的內容,更沒有可能超越同類題材的國產劇,持平都有些牽強。而更多評論文章給出的高評價也誤導了一些觀衆,甚至某瓣推薦的文章裡還有“國產犯罪懸疑劇天花板”這樣完全不相符的定位。

有更多觀劇經驗的觀衆,特別是對看過英美日韓各種懸疑犯罪劇集的人來說,《他是誰》就更被比下去,其中的套路設定等都是還處在模仿的階段。但在結構和套路之外,應該下功夫的故事層面,卻沒有什麼亮點和驚喜。

就以韓劇來舉例,開播時的觀感,比如分屍案,雨夜殺人和作案背景的某種基調,會讓我想到《信號》《窺探》《殺人回憶》等一系列同類題材影視劇。尤其是主角衛國平的這條故事線,爲了追查當年舊案的執着,本身就不是新鮮的創作思路,導致全劇基本上是沿用中規中矩的犯罪懸疑套路,換了不同演員來演繹,還把一貫的審訊追查等方式也一股腦地灌了進來。

另一方面,就是剛纔提及的,對觀衆來說非常直觀的,本來這部劇的亮點就不多,加之在《狂飆》之後播出,同樣也是張譯主演警察角色,躲不開各種比較。其中各種相似的情節人物設置,必然給觀衆帶來審美疲勞。特別是反派的妹妹愛上警察主角這個設定最爲明顯,而趙陽扮演的聶寶華即使不算失敗,也無法超越張頌文扮演的高啓強。

另一方面,就是張譯的表演,既沒有成名作《士兵突擊》裡的那麼有代入感,也沒有他在衆多電影裡的表現更出色。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衛國平這個人物身上的豐富性要強於《狂飆》裡的安欣。加之本劇反派力度也不會像高啓強那樣構成威脅(張頌文的表演及角色定位),但也沒有給張譯更多的發揮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