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憲義爆臺「神風特攻隊計劃」中科院曾擬以IDF載小原子彈 攻擊大陸

他指稱,中科院曾考慮效仿「神風特攻隊」作法,研究將小型化的原子彈,裝進經國號(IDF)戰機的副油箱內,必要時對中國大陸發動攻擊。(本報資料照片)

前中研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在美國接受訪談時,披露塵封已久的臺灣核武秘辛。他指稱,中科院曾考慮效仿「神風特攻隊」作法,研究將小型化的原子彈,裝進經國號(IDF)戰機的副油箱內,必要時對中國大陸發動攻擊。

1988年被指責爲「間諜」叛逃赴美的張憲義,在美接受中研院研究員陳儀教授深度訪問,口述訪談已出版成《核彈!間諜?CIA:張憲義訪問記錄》一書。

張憲義說,所謂「神風特攻隊」是指沒有結婚、沒有家人的志願飛行員,事先不知要運載核彈,只知有一項任務是單程的,「飛出去很可能再也回不來。」

不過,張憲義表示,一旦經國號戰機改裝副油箱後,戰機的燃料最多隻能飛「單程」,恐怕飛到800多公里後,執行完原子彈投擲任務後,便會燃料耗盡「回不來了」,而飛行員是否以身殉國,則是政治作戰層面的問題,並非由中科院考量。

張憲義指出,如此大膽作法已牽涉到有無踩到美國紅線的問題,美國知道後便決定攤牌。因此,美國在1988年派員到中科院核研所,強行拆除與核武發展相關的設施,並拆卸核子反應器,帶走大量儀器設備,之後灌漿封閉實驗室,以致臺灣核武發展被迫終止。

臺灣在1980年代,爲因應中國大陸與日俱增的武力威脅,曾進行多項軍事研發計劃,包括稱爲「天馬計劃」的地對地中程彈道飛彈、名爲「桃園計劃」的核武研發計劃,及IDF經國號戰機的製造計劃。

張憲義說,中科院成立之初,成立3個研究所,第一所是關於核武研發,第二所是火箭研究所,第三所是電子研究所。其中,第二所主責「飛彈研發」,所內最重要的「天馬計劃」,就是要打造射程1000公里以上的地對地中程彈道飛彈,搭配核子彈頭,目標是中國大陸,但後來被美國強迫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