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姍姍們”正在掀起一場核酸檢測信任危機

文/熊貓的熊

這兩天,全網都被一個名字刷屏了——張姍姍。

起因不復雜。核酸檢測機構蘭州核子華曦實驗室,因爲核酸結果異常,被蘭州點名通報,張姍姍正式擔任監事。

01

不查不追到,一查嚇一跳。細心的網友發現,除了成立只有3個月的蘭州核子華曦,張姍姍在30多家核酸檢測公司擔任監事,其中16家是今年註冊,8家是10月新近成立的。

“其中,11月份註冊了西寧公司;10月份批量註冊了珠海、泉州、廈門、銀川、太原、青島、大連、海口8家公司;9月註冊了北京核子華曦未來醫學檢驗實驗室有限公司和貴州公司,8月份註冊了蘭州公司;5月份註冊了內蒙公司。”

而這些公司背後的大股東都是深圳核子基因,實控人爲張核子。

經過兩天的起底,核子基因的核酸產業帝國,基本上被清晰的勾勒出來。簡單點說,這是一家原本做基因檢測的公司,疫情轉向核酸檢測,2020年2月開始從濟南、深圳等地發跡,版圖一步步擴張到全國。

有網友說,“哪裡有核子華曦,哪裡就有疫情”,嚴格來說未必準確。比如近三月註冊的城市公司中,很多都沒有大規模疫情。

但兩點不可否認。第一,核子基因確實也押中了一些城市,如蘭州。第二;主業爲基因檢測的核子基因,這兩年靠核酸檢測賺的盆滿鉢滿,吃透了疫情紅利,說它是賣傘的並不爲過。

南周的報道提到,2020年3月到9月,公司核酸檢測業務的營業額達到4.5億元。注意,這只是2020年,當時大規模核酸檢測還遠遠沒有提上議程。

02

有人在網上呼籲,千萬別把核酸企業“污名化”。

其實從純市場經濟的角度看,這一呼籲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核酸檢測機構業績爆發,是因爲核酸檢測的客觀需求存在,它們只是順應了時勢,畢竟作出全員核酸決定的也不是它們。

但現在的情況有些變味了。核酸檢測機構只是賣傘的嗎?似乎不是。林林種種的信息告訴我們,爲了方便雨傘的銷售,它們似乎也參與到了人工降雨中。

蘭州“核子華曦”造假風波,只是一個縮影。類似核酸檢測造假、異常的問題,在全國各地已經上演了多次。下面隨手給大家搜索幾例:

11月14日,呼和浩特通報稱,“內蒙古賽斯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員工姜某因嚴重不負責任將信息錯誤錄入,致使部分羣衆的核酸檢測陰性結果反饋爲陽性,造成惡劣社會影響”。

11月19日,山西朔州通報,朔城區將部分區域核酸標本送檢第三方冰緣醫學檢驗實驗室有限公司,因實驗室工作人員操作失誤,錯將核酸檢測結果在晉快檢平臺重複上傳至兩個功能入口,導致晉快檢平臺信息顯示異常。

相較於這些人爲失誤,更離譜的就是直接數據造假,謊報結果。

2021年1月17日,河北省邢臺市疫情防控發佈會通報,承擔隆堯縣第二輪核酸檢測任務的濟南華曦醫學檢驗有限公司涉嫌謊報檢測結果——在樣本尚未檢測完成、未知已完成檢測數量和結果的情況下,向隆堯縣衛健部門反饋稱,結果全部爲陰性。

是的,這裡的濟南華曦醫學,正是核子基因旗下公司。而在2020年4月,濟南華曦醫學曾被濟南衛健委警告、罰款,但這兩起風波並沒有妨礙其繼續擴大核酸檢測生意。

另外,前兩天北京房山通報,對北京樸石醫學檢驗實驗室有限公司以及周某某、武某某等7人,緣由也是核酸檢測造假——原始檢測數據明顯少於樣本檢測數量。

就在前兩天,“廣州某小區15例陽性複查卻是陰性”,更是掀起軒然大波。當然目前這一事件還在調查之中,是不是核酸檢測結構故意造假,仍然有待證實。

一邊是核酸檢測屢次出現異常、造假,被各種處罰,一邊是檢測機構賺的盆滿鉢滿,在全國各地繼續拿下檢測大單,並排隊衝刺上市。

核酸檢測機構,成了疫情的最大受益者。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是,它們確實不會希望看到疫情的結束,至少在業績層面如此。

所以,這不是污名化的問題。通過數據造假的方式發災難財,到底是誰在污名化核酸公司?

03

核酸檢測的錢,不是不可以掙,但這筆錢要掙的光明正大。核酸檢測造假、異常,動搖的不不僅僅是對核酸檢測機構的信心,還有人們對整個防疫體系的信任。

如果核酸檢測的結果不可信,那麼以檢測爲依據的後續防疫措施,包括隔離、封控等,如何建立合法性和正當性?

所以,當務之急是趕快重建核酸檢測的公信力。而重建公信力,至少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對核酸檢測機構,是不是應該採取嚴重的犯錯懲罰機制?

核子基因屢次被罰,卻又屢次中標,說明相較於收益,數據造假的代價太輕了。

省略檢測的過程,把原本陽性的樣本漏掉,謊稱全部陰性,這可以節省檢測成本;把陰性樣本弄成陽性,讓地方啓動更大規模的篩查,可以提高業務量,怎麼看怎麼賺。

核酸公司既然是吃疫情紅利,並且數據造假、異常,對地方的防疫走向會產生巨大影響,那就理應承受更高的法律風險,犯錯了就重罰,有黑歷史就直接行業禁入。

核酸檢測本來就不是什麼高門檻的行業,如果收益高而犯錯成本低,豈不是爲各種亂象大開方便之門?

其次,核酸檢測公司是不是可以更透明化一些,比如將相關信息進一步公開?

這一次蘭州的通報,帶出了張姍姍,隨後又帶出了張核子和核子基因,但這些都是網友和媒體扒糞起底的結果。

核酸檢測屢次出現造假問題,很大程度在於信息透明度不夠,外界無法暢通地監督,給暗箱操作留下了空間。核酸檢測的中標情況,檢測機構的資質信息、處罰歷史,實控人等等,這些信息就應更透明。

再次,核酸檢測公司上市的大門,是不是該關的緊一些?

日前,滬深交易所就部分擬IPO公司業務和收入涉及核酸檢測等相關話題回答記者問時表示,高度關注涉核酸檢測企業的上市申請,堅持從嚴審覈,重點關注企業的可持續經營能力。

核酸檢測的聲音,本身就存在着發災難財的道德瑕疵,哪怕市場經濟可以不講道德,也不能輕易放任其去資本市場上圈錢。

最簡單的一個問題,核酸檢測的生意會一直持續嗎?我們看一些核酸檢測機構,在今年的賺錢能力迎來大爆發,業績幾百倍地增長,但這種增長是依賴於疫情爆發。

資本市場考慮的,是一家企業有長期、穩定、可持續的盈利能力。但這些核酸檢測機構,根本看不出有這些能力。本身業務沒有什麼技術含量,業績增長也是依賴外部環境和政策,讓它們上市,毫不留情的說,是去禍害資本市場。

最後,核酸檢測的頻率,是不是該嚴格控制?大規模全員核酸,是不是該進一步慎重評估再啓動?

公允的說,核酸檢測出現異常情況,未必都是故意造假的結果,有一些確實是人爲失誤,因爲任何檢測都存在一定的錯誤率,不可能保證百分百正確。

但問題在於,現在的防疫政策,高度依賴核酸檢測結果。在前段時間,出現一例陽性,一些地方可能會直接開啓靜默封城的模式。規模檢測的錯誤率,和清零的壓力之間,始終是存在着一定的張力的。

比如提高檢測的效率,快速出結果,機構在檢測環節可能會出現各種疏漏;再比如,有的檢測機構爲了掙錢,一股腦地攬下大單,當它面臨人手不足時,確實會容易產生造假、謊報的衝動,稀釋樣本、多管混檢等等。

又給核酸檢測壓價,又動不動全員核酸,又要它們快速出結果,在某種程度上,這一定會增加檢測的異常率。

所以防疫二十條特別提到,一般不按行政區域開展全員核酸,爲核酸檢測降頻,既是考慮到高頻次、大規模的核酸檢測造成資源浪費,折騰民衆,也是爲了給檢測機構減壓,讓檢測結果更準確。

近段時間以來,雖然石家莊等地開啓了取消全員核酸的先河,但很快,包括石家莊在內,各地又出現了政策回調,風向變化,常態化的全員核酸,依舊是一些地方的基礎性防疫工具。

就在剛剛,廣州宣佈長期居家老人、每日網課學生、居家辦公者等無社會面活動的人員,如果沒有外出需求,可以不參加全員核酸篩查。

不管是不是因爲感染數據太龐大,現在的檢測人手已經無法應付全員核酸篩查,所以乾脆取消部分人的強制檢測,廣州這一做法都值得提倡。

嚴格控制檢測範圍、頻率,慎重啓動全員核酸,節省人力物力,也能減少折騰,避免規模檢測推高檢測結果的異常率。

如果一直抓着全員核酸不放,核酸檢測的造假、異常情況,只會燒不盡、斬不絕,除了讓檢測機構賺的盆滿鉢滿外,只會動搖人們對防疫政策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