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禮應對疫情出招:一定要有信心打好最後一仗

張伯禮應對疫情出招:一定要有信心打好最後一仗。(澎湃新聞)

《中國青年報》13日報導,大陸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佈「新十條」後,天津大學空中課堂線上近日邀請大陸「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就如何應對疫情問題爲師生答疑解惑。他告訴年輕人,抗疫精神是一筆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過去三年總結的很多行之有效的經驗依然適用,一定要有信心打好最後一仗。

張伯禮認爲,「走小步、不停步」不斷優化防控策略是一種比較穩妥的方式,是爲了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他同時提醒,「我們的國家太大了,各地情況都很複雜,Omicron感染的情況也很複雜,現在的着眼點要放在做好充分準備,特別要關注老年羣體等弱勢羣體」。

「新十條」發佈後各地出現一定疫情上揚,張伯禮表示,還需要繼續更密切觀察,一是看病毒下一步怎麼變異;二是要觀察臨牀的症狀表現。

他解釋說,新冠病毒感染者一般分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感染新冠病毒後肺裡出現了炎症,「通過CT看到肺裡邊有條索狀的,甚至叫白肺,一般就是肺裡有炎症,這叫新冠肺炎。」

Omicron病毒的感染者中,有近半數出現的是上呼吸道的症狀,包括嗓子疼、咳嗽,也有的出現肌肉疼、渾身沒勁兒,但是沒有出現肺的症狀。張伯禮認爲這應該稱爲新冠病毒感染以後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不應該叫肺炎」。

此外還有一些感染者,「是一點症狀都沒有,也不發燒也不頭疼,什麼症狀都沒有。」如果是這樣的無症狀感染者也應注意,「你沒有症狀,但是有傳染性,可以傳給別人。」

從臨牀來看,如果出現上呼吸道症狀,完全可以治療,一般3天到5天,這些症狀都會明顯減輕甚至消失。

「即使確實有了肺的炎症也不要緊,從我們3年總結的經驗來看,肺的炎症通過積極治療都能康復。」張伯禮說。

事實上,從新冠肺炎疫情出現之初,張伯禮就是最早關注並投入康復治療研究的專家,他在武漢開設了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復門診並建立了管理的平臺。2021年年初,石家莊疫情暴發時,他又衝到一線參與救治並始終關注患者的康復情況。

「可以說,第一代和第二代病毒感染者在恢復以後,有部分人出現了一些症狀,但是比外國很多人的表現要輕得多。」張伯禮說,第一代病毒感染者中,一些人的後續表現主要是乏力、倦怠,有些人咳嗽、憋氣、食慾不振,更多的是失眠出汗,甚至還有脫髮的,也有少數人出現了嗅覺味覺減退。

第二代病毒也有上述類似的表現,但是比第一代病人要少一些。「到了Omicron,出現這些情況的人很少了。」張伯禮說,Omicron病毒感染者的症狀輕了,後遺症現在看來沒有什麼或是很輕的。

即將到來的寒假該如何儘可能避免感染新冠病毒?張伯禮提醒大家,過去三年總結的很多行之有效的經驗,依然適用。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少聚餐。

張伯禮認爲,最好的預防就是心態,不要總是特別緊張、焦慮、恐懼,要吃好睡好,多喝水、不熬夜。

對於新冠病毒感染治療方面,張伯禮表示,陽性患者應早發現、早用藥、早治療。「治療普通感冒的藥物都可以。」張伯禮建議,使用治療感冒的中成藥時,可以採用「首用加倍」的原則,起效更快。他同時表示,不一定非要搶購之前推薦的「三藥三方」,或是迷信某一種藥物,「其實很多藥都有效,辨證論治即可」。

作爲大陸首批掛帥出征逆行武漢的專家,三年來張伯禮始終奮戰在抗疫一線參與臨牀治療,並通過大量研究爲防疫決策提供意見建議。他感慨,中國防控政策一步步調整,都是以人爲本的,「我們的黨和政府確實關心全國老百姓」。

在與第一代病毒鬥爭時,中國採取了嚴格封控措施,「保證了幾億人不被感染、幾十萬人不死亡,還維持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爲我們爭取了那麼長時間總結了治療經驗。」

「三年抗疫,我們有得有失,總結抗疫精神,更是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張伯禮說,大家增強了信心,也考驗了舉國上下衆志成城克服困難險阻的能力,「大家對我們的黨更加熱愛,對我們的國家的治理能力有了更深的體會」。

同時他也清醒地提出,「我們對病毒的認識太粗淺了,要加大對病毒的研究」。

過幾年會不會出現新的病毒?如果再出現怎麼辦?現在如何未雨綢繆及時做好應對?他提醒大家,「現在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張伯禮期待能培養更多的醫學生,「拉出去打、能打勝仗」。在藥物研發方面,他認爲要對抗病毒藥物做好準備,建好資料庫及高通量的篩選模型,「只要知道病毒的結構,立刻能夠篩選出有效的藥來,提高應對能力」。

「經過一次疫情的歷練,若干年後,你們長大了、成熟了,這是一段難忘的經歷。」他語重心長地對大學生說,正因爲這段經歷,我們對生活更加熱愛,對身體的健康多了一份瞭解。「曙光就在前面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有信心,打好最後一仗,取得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