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戴森:發明是我此生不變的追求
文/ Ren
來源:DeepTech深科技
“人們常認爲發明創造是靈光一現,但現實恐怕很少是這樣的。與最終取得的成功相比,發明的過程中失敗更多,而勝利者往往是最有耐力、最有決心的人。”
近日,戴森公司創始人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在接受DeepTech深科技專訪時講述了他對創新與成功的看法。這也是戴森在新書《發明:詹姆斯·戴森創造之旅》中描繪的“創造之旅”的縮影。
在過去幾十年裡,詹姆斯將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從自家後院的馬庫起步,逐漸發展成爲了辦公室遍佈全球的國際知名品牌,其產品也從失敗了5126次的氣旋分離吸塵器原型機,擴展到覆蓋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吹風機、無葉風扇、空氣淨化扇、幹手器、照明燈等等。
詹姆斯也因此獲得了許多稱號和頭銜,有工程師、發明家、設計師、創業者、企業家……還被英國女王授予爵士稱號。但他最喜歡的定位仍然是工程師和發明家,這是使他向成功邁出第一步的稱號,初心滿溢。
圖 | 詹姆斯·戴森(來源:戴森)
年逾七旬的詹姆斯告訴 DeepTech,他現在仍是工程師身份,每天仍會工作10到12個小時,花在開發新技術和研究產品如何應用新技術上的時間佔據了90%,比花在其他方面的時間多得多。因爲“這不僅是我的事業,也是我的專業,發明是我此生不變的追求。”
01
從藝術家到工程師
青年時代的詹姆斯就展現出了多元化的興趣。音樂、繪畫、古典文學、戲劇表演他都曾嘗試並投入了大量精力。另一方面,詹姆斯又非常喜歡數學和製造東西,從製作飛機模型到修理自行車,他樣樣嘗試,樂此不疲。
對於許多人來說,擁有類似的經歷標誌着年輕時的迷茫,詹姆斯也不例外。他先是在文學和科學中選擇了前者,幾年後又在文學和藝術中選擇了後者。19歲的詹姆斯選擇前往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學習傢俱設計,隨後又轉向室內設計。
圖 | 作畫時的詹姆斯(來源:戴森)
在學校的最後兩年,詹姆斯機緣巧合之下參與了海上卡車的設計和製造。然而這跟他主修的專業沒多大關係,他只是喜歡這件事。
漸漸地,詹姆斯意識到,產品的工程設計比所謂的產品設計,即產品看起來如何,要重要得多。他相信,雖然產品應該看起來讓人有選購的慾望,但有技術和工程做內核,才能使它們成爲更好的產品。
這促使詹姆斯改變志向,變得對技術和工程更感興趣,並嘗試成爲設計和工程兼備的人。這種思維被詹姆斯貫徹至今,他不喜歡把產品的開發、測試、工程和它的外觀分開。
“通常而言,當我談論設計時,我指的並不是物品的外表看上去如何,而是產品的一切。這其中包括技術、工程,以及你是如何製作它,它的性能如何,它將如何被使用,它能續航多長時間——這些都是設計,是一個整體,”他強調。
在詹姆斯看來,工程、設計和科學都是真正令人興奮的職業,讓人們可以創造真正的改變,從而解決現今的問題。他認爲,工程師和科學家是最有能力解決世界難題的人,因爲他們具備不斷學習的慾望、踏入未知領域的無畏心態以及永不停息的創造精神。
當設計、工程和科學與無懼未知的膽識和無畏質疑的信念相結合的時候,棘手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02
“我們應該歡迎失敗,
而不是避免失敗”
1974年,在一次裝修房子的過程中,詹姆斯發現獨輪手推車太難用了。他嗅到了新的商機,開始着手發明一種球輪手推車,將球體作爲輪子,並且把車箱和車體的結構全都進行了改良。
這種手推車很受園丁和建築工人的喜歡,詹姆斯也因此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但他無意間埋下了一個隱患:將手推車的專利轉讓給了公司,而不是授權。
五年後,公司越做越大,股東越來越多,但他們與詹姆斯在公司發展方向上出現了分歧,最終將詹姆斯趕了出去。因爲專利在公司手中,所以對詹姆斯而言,他過去五年的所有努力化爲泡影,不僅無法再靠自己的發明養活家人,身上還揹負着鉅額貸款。
圖 | 球輪手推車(來源:戴森)
這次打擊讓詹姆斯從中吸取了兩個寶貴的教訓。一是發明家必須保護自己的專利;另一個則是對公司要擁有絕對控制權,不要有股東存在,這也是爲什麼戴森公司至今仍未上市的原因之一。
彼時,詹姆斯的信心受到嚴重打擊,但也正是在如此逆境中,讓他萌生出一個革命性真空吸塵器的想法。
詹姆斯發現,家中的吸塵器在一段時間的使用之後,總會出現吸力不足的情況。當他將吸塵器拆開進行研究,他確信導致吸力減弱的源頭就是被灰塵堵塞的氣道。
這個問題自吸塵器誕生以來便一直存在着,它雖與用戶的使用體驗息息相關,卻又因爲技術難題和市場利益,而被人擱置。
幸運的是,詹姆斯在此前製造手推車的過程中,也遇到過同樣問題。那時詹姆斯通過製造出巨大的氣旋分離器而解決了這個問題——這是一項用於收集和分離氣流中灰塵的技術,如果他能開發一個小得多的氣旋分離器,是否就能解決了吸塵器中的塵袋堵塞問題呢?
如今,提到戴森品牌,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其標誌性的吸塵器。而鮮爲人知的是,從1979到1983的四年時間裡,詹姆斯經歷了5126次失敗,才終於在第 5127次,發明出第一臺氣旋分離吸塵器原型機。
“失敗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該歡迎失敗,而不是避免失敗,”面對失敗,詹姆斯這樣說。
圖 | 詹姆斯工作的馬庫(來源:戴森)
全球首臺無塵袋吸塵器在詹姆斯鍥而不捨的精神下面世,但在當時,詹姆斯尋找願意購買授權的製造商的過程,卻並非一帆風順。
彼時的主流吸塵器都配有塵袋,用於收集灰塵和垃圾。並且對於消費者來說,更換塵袋十分無趣,而且由於塵袋排氣孔經常堵塞,導致吸力減弱,不得不提前更換。但吸塵器廠商卻不以爲然,因爲頻繁更換塵袋意味着更豐厚的利潤。因此他們對於這項顛覆式的吸塵技術並不上心。
於是在之後幾年中,詹姆斯不僅四處碰壁,還被安利和比塞爾兩家美國公司擺了一道,騙走了商業機密,捲入了長達五年的跨國專利侵權案。
由此看來,無論是詹姆斯的個人經濟狀況,還是其產品和技術的發展前景,似乎一直都處在顛沛流離的狀況中。而這種不順的境遇,一直到1992年詹姆斯正式成立戴森電器有限公司(Dyson Appliances Ltd),並將改良升級版的DC01推出市場,而開始有所好轉。
兩年之間,DC01一度成爲了英國市場上最爲暢銷的商品。也正是由此,吸塵器開始進入“無塵袋”時代,並從此改變了世界各地的清潔方式。
圖 | 詹姆斯和 DC01 吸塵器(來源:戴森)
回憶起這段經歷,詹姆斯深有感觸:“我的故事並不是一個聰明人的故事。我甚至沒有接受過成爲工程師或科學家的訓練。然而,我身上有一股衝勁兒,不喜歡遵守慣例,愛挑戰權威,且對一切質疑置若罔聞。同時,我也做好了從一次又一次失敗中尋找突破的準備。”而對於失敗,他亦有自己的態度。“如果你想取得突破性的技術,那麼你一定會經歷很多失敗。你必須理解失敗的原因,並努力克服它。發明往往更看重的是耐力和耐心地觀察,而非靈感。勝利者是最有耐力、最有決心的人,他克服了痛苦和障礙,才能夠抵達成功的彼岸。”
本書電子書、有聲書
03
“永不滿足是工程師該有的感覺”
儘管吸塵器讓戴森大獲成功,但詹姆斯從未想過只做吸塵器。他希望自己和公司都能始終追求生產更好的產品,即便並不總是第一,也並不總是最好的,但總要不斷改進。
詹姆斯從不因循守舊,他標新立異,無畏踏入未知領域,不斷挑戰權威。詹姆斯曾研發出一款反向旋轉洗衣機 Contrarotator——它擁有雙滾筒,工作時朝相反的方向旋轉,以模擬手洗的動作。這款產品於 2000 年問世,獨特的設計和複雜的技術推高了製作成本,雖然最終未能取得成功,但詹姆斯依然堅持在失敗中找尋突破,繼續書寫屬於他的創造之旅。
圖 | 戴森反向旋轉洗衣機 Contrarotator(來源:戴森)
除此之外,詹姆斯告訴 DeepTech,他還很喜歡另一個被砍掉的項目,叫氣旋式廢氣過濾器,專門用來過濾柴油廢氣中的微粒。但汽車製造商並不買賬,因爲當時的政府和汽車行業希望人們相信柴油更綠色環保,儘管事實並非如此。
“每個工程師都會經歷這些,儘管項目的結束令人失望,但許多技術都可以另作他用,其他的產品和發明會受益,”他補充道,“更重要的是,永遠不要因爲一款產品銷量很好而滿足。永不滿足是工程師應該有的感覺。”
正是在這種永不滿足精神的激勵下,戴森製造出了越來越好、越來越受歡迎的產品。在詹姆斯看來,早期產品的提升更多的是硬件和設計上的,而隨着算法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其產品也越來越重視軟件提升。
詹姆斯表示,公司現在擁有相當多的軟件工程師,以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比如用軟件和人工智能控制馬達的運轉,提升電池之類的硬件的性能,增強捕捉環境變化的靈敏度,甚至是藉助空氣淨化器的數據幫助解決全球污染問題。
圖 | 戴森產品線(來源:戴森)
04
“解決問題是年輕人天生所擅長的事情”
除了污染問題,人類社會還面臨着諸多挑戰,比如氣候變化,科學和技術發展的可持續性,還有各種遺傳病和不治之症尚未攻克。
詹姆斯希望看到更多年輕人投身其中,成爲未來的發明家、工程師和設計師,爲當前和未來的問題創造解決方案,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爲了培養更多年輕工程師,詹姆斯創立了詹姆斯·戴森基金會,並在2017年創建了戴森工程技術學院,作爲四年學制的一部分,每名學生每週上2天課,餘下3天在戴森公司工作,從事真正的產品研發和項目研究,有薪水可領,並且在畢業後可以選擇自由離開或加入戴森。
圖 | 戴森工程技術學院的第一批學生(來源:戴森)
另外,由詹姆斯所創辦的戴森設計大獎至今已走過 18年,進入中國也邁入第7個年頭,大獎爲那些極具創新思考的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國際舞臺。迄今爲止,詹姆斯·戴森已經激勵1萬多名中國大學生用創意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他告訴 DeepTech,近年來中國參賽作品的數量越來越多。就2021年的戴森設計大獎來說,中國大陸地區參賽人數將近1萬人,作品數量高達613個,是上一年的2倍,作品總數在28個參賽國家及地區中排名第一。
2022年戴森設計大獎已於3月16日正式開啓作品徵集,詹姆斯表示:“設立戴森設計大獎的目的很簡單——我們想向世界展示設計、技術和工程是可以解決實際問題的,但更重要的是,去幫助有想法的年輕一代開啓他們的發明創造之旅。”
在採訪的最後,詹姆斯對所有年輕人,尤其是那些想成爲工程師、科學家、企業家的人,分享了這樣一段話:
“50年前我離開大學時,經驗被認爲是非常重要的,因爲我被告知只有至少10年或20年的工程師經驗,你才真正擁有話語權,否則沒人會聽你的。因爲你沒有經驗,因此許多年輕人不得不循規蹈矩地走一條被所謂‘專家’所開闢好的路。
但如果你想開創和發明新技術,你需要踏入未知的領域,而在這個領域,經驗可能是一個障礙。
現在是年輕人的時代,所以不要去限制你能做的事。在如今的世界,經驗並不重要,因爲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變化,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不要等到你有了經驗纔去行動,相反的,你必須馬上行動。
作爲年輕工程師,你可以問一些天真的問題,你可以表現得很幼稚,這並不影響你做一些真正有價值的事情。在過程中也許會經歷許多的困難與挫折,不要喪氣,要不斷從失敗中找尋突破。充滿好奇心和勇氣是至關重要的,即便你現在資歷尚淺,也一樣擁有改變世界的潛力。”
本書電子書、有聲書
《把思考作爲習慣》
《人生十二法則2》
《科創大時代》
《智能的結構》
《進化的偶然》
《我締造了新世界》
-End-
新媒體編輯 | Eu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