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型基金的2024年:99%實現正收益,債券型ETF規模翻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黎雨辰 北京報道
在持續的貨幣政策寬鬆環境下,2024年成爲了當之無愧的“債券大年”。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全市場的債券型基金規模已較年初增長了1.4萬億元。而截至12月30日,全市場債基總數已達到3767只(僅統計主代碼,下同),其中年內新成立債基337只。同期年內全部債基平均取得的收益率爲4.59%,這一數字相比2023年、2022年分別進一步增長了1.5%和3.64%。
特別地,指數化投資浪潮的席捲,讓指數型債基也在年內實現了亮眼的增長。其中,自資管新規從年初正式落地以來,機構對產品透明度的需求讓債券型ETF愈發走入機構視野,相關產品的最新總規模達到1771億元,較2023年末增長了一倍。
在信用環境繼續寬鬆的背景下,面對2025年的債市環境,機構整體依然維持了震盪偏強的觀點,認爲其向上仍有空間。但也有機構提示投資者應謹慎追漲,並在歲末年初注意季節性行情對債市帶來的“日曆效應”。
“決賽圈”年內漲超20%
對比其他各類型基金,2024年,債券基金依然是包括機構資金在內的投資者首選。Wind數據顯示,2024年,全公募市場共新發行債券型基金324只,其中被動指數型64只、短期純債型3只、混合二級債基62只、混合一級債基22只、中長期純債基金173只。
其中,總髮行規模在50億元以上的債基共有47只,首募超20億元的債券基金有107只,匯添富投資級信用債指數更是以105.19億元的發行規模,成爲年內首募規模最大的新發債基。
儘管曾經歷了8月和9-10月的兩次回調,上半年高歌猛進的漲勢和臨近年末的再度走強,讓2024年依然走出了“債牛”行情。截至12月30日,全市場3767只債基中取得正收益的產品佔比高達99%,共有3738只。進一步看,44只基金收益率在10%以上,1331只債基收益率在5%以上。
當前,三隻年內收益率已超20%的債基正在激戰年末業績排名“決賽圈”:鵬揚中債30年期國債ETF以21.41%的年內回報暫居債基業績榜單頭籌,目前該基金規模爲61.54億元,相比去年年末增長超17倍。
光大中高等級和工銀瑞盈則分別以21.03%和20.7%的回報率緊隨其後,三隻基金分別爲被動債基、混合一級債基和混合二級債基。
其他細分債基品類中,在2023年以15.06%的收益率在債基市場中奪魁的工銀可轉債,今年的業績排名依然可圈可點,截至12月30日以19.04%的年內收益排名第5。在中長期純債中,業績暫時領先的則是華泰保興安悅,同期最新收益率爲17.24%,總排名第7。
短債基金業績居前的,則多以年內新成立的產品爲主,例如同類年內業績排名首位的鵬揚季季鑫90天滾動持有,便成立於今年3月5日,迄今的收益率爲7.56%。
全市場唯一一隻指數增強型債基——長盛全債指數增強,年內取得了8.26%的回報率,不過跑輸了8.65%的同期業績比較基準。
另有一些基金在2024年的業績並不過於拔尖,但依然在長線運作中保持了不錯的業績表現。如果從更長期的維度來看,截至2024年12月30日,華商豐利增強定開和華商信用增強在過去五年來,分別以17.17%和11.61%的總回報排名債基前兩名。民生加銀嘉盈、諾安優化收益、光大添益、財通收益增強和華安可轉債的總回報同樣超過8%,排在前列。
從規模角度來看,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全市場債基總規模從年初的9.02萬億元增長至10.43萬億元,其中年內新發債基規模貢獻達到6193.85億元。
其中,百億規模的債基同期從114只進一步增長至138只。截至三季度末,全市場規模前三的債基分別爲中銀豐和定期開放、中銀證券匯嘉定期開放和易方達穩健收益,3只產品的規模分別爲493億元、430億元和384億元。
債券ETF資金淨流入居前
值得一提的是,在股票型指數基金迅猛增長的同時,指數化浪潮也在2024年向債基席捲。2024年債基榜單區別於2023年的一大特徵,在於更多的被動債基衝進了業績等多項指標前列。
Wind統計顯示,在2023年,債基全年業績前50名中尚未包含任何被動型產品,但2024年便有9只被動債基入圍。
這一現象一方面來自多隻債券型ETF在2023年後的集中成立,例如前述業績居首的鵬揚中債30年期國債ETF,以18.72%的收益率排在第6的銀河中債0-3年政策性金融債和以16.63%的收益率排於第8的博時上證30年期ETF。另一方面,一些跟蹤中、長期利率債的普通指數債基也在年內跑出了較好的表現,如成立於2019年的博時中債5-10年農發行,年內收益率爲11.33%。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我國被動債基規模首次突破萬億元,已實現連續六季度規模環比上升。其中被動型債基同期從7798.32億元增長至10864.65億元,意味着在全債券市場中以約1/10的規模佔比貢獻了超三成的規模增長。
同時,被動指數債基規模佔全部債基規模的比重,也從2023年末的8.6%提升至三季度末的10.18%。
進一步聚焦ETF來看,儘管目前全市場僅有72只債券ETF,但其規模在2024年可謂“跑步前進”。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0日,國內債券ETF的總資產淨值規模超過1771億元,較2023年末增長翻倍。
年內,規模突破百億的債券ETF也從2只增加到了5只,具體包括博時中證可轉債及可交換債券ETF、富國中債7-10年政策性金融債ETF、海富通中證短融ETF、海富通上證城投債ETF和平安中債-中高等級公司債利差因子ETF。
年初以來,債券型ETF的資金淨流入在ETF市場中還最爲明顯。中金公司數據顯示,從年初至2024年12月6日,以區間日度平均規模爲基數,股票型、債券型、商品型ETF資金淨流入佔規模比分別爲43.3%、60.0%、59.8%。
對於債券型ETF獲得青睞的原因,多家機構提到了“資本新規”——即2023年11月頒佈的修訂後《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對債券型ETF發展的影響。
根據該辦法,銀行在資管產品配置方面的風險權重計量發生變化,對於無法穿透至底層資產的公募基金產品,風險權重有所提升。但被動債基產品投資組合和策略的透明度較高,可以減少資本佔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銀行等機構的配置意願。
在多家機構觀點看來,在風險分散、策略穩定、費率較低等優勢下,債券投資的“工具化”趨勢在2025年或還將愈發顯著,同時很多細分策略上仍然有較大的產品創新可能。
關注債市跨年“日曆效應”
12月以來,不同期限的國債收益率進一步連創新低,其中無風險收益的代表10年期國債收益率呈現出突破1.7%關鍵點位趨勢,30年期國債收益率下行突破2%。12月20日,1年期國債收益率下行至1%,成爲2009年來首次。
全面進入“低利率時代”後,投資者應該如何看待債市後續的空間?
富國基金基金經理朱徵星指出,對於2025年,關注貨幣政策。隨着經濟工作會議對貨幣政策定調爲“適度寬鬆”,明年的降準降息力度可能會更加積極,在工具上買斷式回購和買賣國債可能會成爲未來投放基礎貨幣的重要渠道。在接下來一段時間內,利率下行趨勢可能還會延續,債券資產仍有不錯的配置價值。
永贏基金同樣認爲,展望2025年的債券市場,財政、貨幣政策“雙寬”意味着明年廣義流動性寬鬆格局將進一步明確,由於流動性寬鬆向實體傳導以及最終改善會存在時滯,在此階段債市處於順風期,也是近期債市走牛的核心驅動。
但永贏基金也提示稱:“若後續出現房價企穩回升、基本面持續改善、企業盈利上行,屆時貨幣政策進一步寬鬆的必要性下降,債市可能迎來調整壓力,預計明年債市在波動中運行,整體操作難度加大,需要保持較高流動性以及操作靈活度。”
就利率債和信用債的表現來看,在近期的策略會中,方正富邦固定收益研究部行政負責人呂拙愚還提到,2025年爲利率債供給大年,信用債市場供需關係預計將比2024年略有弱化,全面資產荒難再現。但在全年可能的較大幅度降息以及化債的大背景下,信用利差有望創新低。相較於其他類似期限的投資品種,3Y內信用債依然憑藉其較高的票息收益和較低的波動性,成爲投資者底倉配置的優選。
此外記者注意到,時值年末,多家基金公司還都向投資者提示了“跨年行情”對債券基金收益的影響。儘管債市的大環境變化不大,但考慮到歷史上債市的“季節性效應”,部分機構指出投資者當前應在持倉產品的久期和流動性上更加謹慎,如對比長債和含權的混合債基,可以更多考慮中短債對資產組合的“減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