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基規模壓力突增:華商基金固收老將產品跑輸業績基準宣告清盤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黎雨辰 北京報道

伴隨着債市的調整行情,一批債券型、偏債混合型基金正在近期密集迎接“規模考”。

2024年5月20日,華商穩健匯利一年持有期混合基金髮布公告稱,由於基金資產淨值已連續50個工作日低於5000萬元人民幣,觸發基金合同約定的終止情形,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基金合同等規定,基金管理人對該基金進行清算並終止基金合同。

無獨有偶,一批偏債型基金也於5月以來密集發佈了規模預警,年內走向清盤的偏債型基金也已超過20只,其中規模不及合同要求成爲主因。

資金在撤離債基嗎?

答案或許不能一概而論。格上基金研究員蔣睿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截至5月22日,我國債券型公募基金規模爲94868.69億元,較一季度末增加1536.2億元,從規模變化來看,暫未存在“資產搬家”的情況。

不過多重因素仍影響着機構投資者對具體債基品類的選擇。除基金經理過往的經驗、投資策略與底層品種把控、產品規模、費率結構、鎖定期等常規因素外,不同債券資產性價比或機構本身對債券市場的判斷,也會在市場的不同時期使資金的喜好發生偏轉。

其中在偏固收資產方向上,受訪人士認爲,與近期權益市場回溫相關性更強的可轉債,眼下或相比純債或出現了更多的投資機會,對於想要捕捉權益風口、但風險偏好又不太激進的投資者存在着一定吸引力。

固收老將跑輸業績基準

在成立兩年、首次開放贖回一年後,華商穩健匯利一年持有因未能戰勝規模危機而在近日宣告清盤。

公開信息顯示,華商穩健匯利成立於2022年4月19日,是一隻由華商基金固定收益部副總經理張永志親自操刀管理的偏債混合型基金。在基金髮行之初,其主代碼份額募集規模達到1.58億元,其中機構投資者佔比53.74%。

縱觀華商穩健匯利的規模變動,事實上早在一年前,基金的規模就已開始走向“迷你化”。在2023年4月19日、基金迎來首個贖回起始日以來,以機構爲首的投資者便迅速完成了撤離。在當年6月30日,華商穩健匯利A份額僅剩0.37億份,資產淨值縮水至0.38億元。

進一步拆解1.2億份的贖回,其中約有0.85億份來自機構投資者,0.35億份來自個人投資者。而在2023年年中,華商穩健匯利的持有人已完全不見機構投資者的身影。

2023年二季度至2024年一季度,A份額季末資產淨值分別0.38、0.28、0.23和0.17億元。基金C份額的資產淨值則從去年四季度開始出現了小幅回升,0.33、0.21、0.25和0.26億元,其申購主要來自個人投資者。

事實上,從長線歷史收益表現來看,華商穩健匯利的收益能力在同類市場排名中並無劣勢。作爲從業18年的固收老將,張永志在管的8只產品,任職回報都位於同類排名前列。其中華商穩健匯利成立兩年以來實現了5.49%的回報,市場排名256/1148。2023年,基金收益排名在超1200只同類基金中更是進入了前7%。

不過具體來看,該基金大部分歷史收益來自2023年二季度以後的發力,彼時的收益增長固然可圈可點,卻已是機構投資者撤出後的故事。

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即基金開放贖回前的最後一個財報季,基金成立以來累計收益率爲-0.62%,而同期業績基準爲0.11%。其中在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基金出現了歷史連續6月的最大虧損,跌幅接近2.5%。

2024年以來,張永志顯著提升了華商穩健匯利權益倉位。Wind數據顯示,一季度末,華商穩健匯利組合中股票資產佔總資產的比例達到了22.66%,相比上一季度不到10%的倉位有明顯增長。其在管的另外兩隻偏債混合類產品的股票資產佔比也均在20%以上,同類平均爲17.89%。

然而在權益市場年後凌厲反彈的大環境下,華商穩健匯利業績表現反而時隔一年再度跑輸了業績基準。

據瞭解,華商穩健匯利的業績基準爲滬深300指數收益率*15%+中證港股通綜合指數收益率*5%+中債總全價指數收益率*80%。而一季報顯示,華商穩健匯利一年持有混合A今年前三個月淨值增長率0.85%,不足同期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1.45%的六成。

截至宣告清盤,華商穩健匯利的總規模停留在了0.44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記者注意到,同樣由張永志管理的華商轉債精選,也曾在今年1月30日披露了4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的提示性公告。根據季報,今年1月,投資比例超過20%的機構投資者對持有的660萬份華商轉債精選份額進行了清倉。

在一季度末,華商轉債精選AC份額合計規模僅爲0.33億元,依然在清盤的安全線下。

與華商穩健匯利的命運不同的是,二季度以來,華商轉債精選始終沒有再發布清盤預警,意味着年內有資金在通過間歇性的注入讓基金得以存續。

關注債基收益性價比

華商穩健匯利的清盤並非孤例。

據Wind數據不完全統計,年內清盤基金已經達到80只,其中少部分爲持有人大會表決通過清盤,而多數的原因爲觸發合同終止條款。進一步來看,在已經清盤的基金當中,又包含偏債混合類基金16只,債券類基金7只,後者主要以二級債和純債爲主。

近幾日來,不少偏債類基金也仍在集中發佈規模預警風險,例如5月21日、22日,便有富國雙利、國泰浩益、創金合信鑫祥等多隻偏債混合類基金髮布公告,提示基金規模已連續30個工作日(或以上)低於5000萬元。

華北一位公募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對於債基及偏債混合類基金而言,比起具體產品業績,近期資金的申贖行爲或許更多與行業的整體風向和機構的偏好有關。從Wind數據來看,走過2月低點後,滬深300指數復甦上行,截至5月22日的年內回報率達到7.57%。對於風險偏好彈性較大的機構,權益資產無疑相比穩健類資產更有吸引力。

進入5月,隨時A股市場對“技術性牛市”的預期走強,偏股賽道產品的高回報進一步指引着資金的情緒與投資路徑。

張永志在近期的一份觀點中表示,隨着過去兩年的震盪調整結束,當下我國對提高資本市場活力的重視和舉措遠超以往,權益市場底部支撐較強,積極因素和情緒持續發酵:“總量政策持續發力疊加經濟基本面持續向好,配置A股的黃金窗口期或正在打開。”

反映到債市,蔣睿向記者表示,四月底以來,債市,尤其是長端利率債調整比較猛烈,銀行二永債也包括在內。當下來看,經過調整後的銀行二永債已經具備一定的交易價值;城投債在化債背景下仍舊擁擠,性價比有所減弱。

但相比之下,偏債類基金中仍有穩健型投資者所關注的風口。其中,轉債資產或更受機構歡迎。“一方面,轉債經過前期殺估值整體估值不低但也不算貴。另一方面,權益市場好轉帶動轉債交投也變得活躍一些,比一季度相對好做,但未來投資轉債也要注意信用風險。”蔣睿稱。

在長期維度上,多方業內觀點認爲,債券市場依然堅挺。大規模的債基贖回只是個案,我國債券市場上行風險可控,仍是較好的底倉配置品種。從數據上來看,截至5月22日,債券型公募基金規模較一季度末增加1536.2億元。

此外,前述公募人士還向記者指出,自公募機構開啓降本增效以來,“迷你基”的清盤本身也已經趨於常態化。2023年的數據來看,全年公募基金清盤數量已經超過250只,對基金管理人而言,與其強行“續命”,不如順其自然,優化產品矩陣,降低管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