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F-35戰機意外轉折 大買家要換地方最後組裝

美國F-35A隱形戰機的資料照。(五角大廈國防視覺資訊發佈服務單位/DVIDS)

德國採購了35架F-35隱形戰機,原本計劃是要在歐洲組裝,不過柏林如今卻決定,要在美國德州沃斯堡(Fort Worth)的「最終組裝與檢查」(FACO)廠,而不是義大利北部的卡梅里(Cameri)打造機隊。

綜合《詹氏》(Janes)和《保加利亞軍事新聞》(Bulgarian Military)軍事新聞網7日報導,德國空軍意外決定,訂購的F-35機隊要完全在美國德州廠組裝,而不是在離本土更近的歐洲,說穿了就是義大利組裝。

而F-35製造商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證實了這點,儘管德國戰機的最後組裝和檢驗會在美國,但洛馬保證,將整合由德、義、英等歐洲國家制造的零組件。

事實上,最初柏林對美製F-35並不感興趣,但卻因俄烏戰爭爆發,以致改變了看法。這促使德國聯邦議會認爲,就攜帶核武來說,F-35是汰換老舊「龍捲風」(Tornado)戰機更好的選擇。

這些戰機原本預計2026年開始交付,但如今第1架最快可望2027年送抵德國。儘管時間表有所改變,但無論是洛馬,或是F-35聯合專案辦公室(F-35 JPO)都未詳細說明,爲何德國傾向在美國,而不是在歐洲打造他們的的F-35A戰機。

而經常被忽視的,就是德國選擇將生產外包到中歐以外的潛在影響。這可能會意外增加成本。當然,目前沒有證據證明這點,但無法否認有這可能的潛在現實。要是考慮到供應鏈,這可能會提高德國 F-35 的價格,繼而增加國防開支。雖然F-35需要龐大的財政資源來維護和運作,但如果沒有本地生產,就會錯失爲當地創造就業的機會。

至於德國的F-35預算基本上將流入美國,並幾乎不可能再透過稅收回流德國。當然,爲德國F-35製造零件可以視爲妥協,但這並不是德國經濟的生命線。而在科技研發方面,德國國防部門大大促進技術發展,但透過採購美製戰機,卻無意間投資了美方研發。反之,要是組裝在義大利舉行,很可能會促進歐洲內部的創新。

如今下萊茵(Lower Rhine)的前途充滿不確定性,這是因爲德國媒體去年7月曾報導,德國武器製造大廠萊茵金屬(Rheinmetall)準備從2025年起,生產「至少400段」F-35A中機身。而選定的生產地點,正是德國西部下萊茵省的韋策(Wee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