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糧學堂 565校帶頭親近土地

全教總與喜願共和國推動「咱糧學堂」活動,提供小麥、大豆、芝麻及蕎麥的種子,由老師帶領學生去種植及收成,並將實作過程融入教學。這項活動從頭到尾沒有官方加入,民間團體默默推動下,每年有100多校、到目前已累積565校參與,食農教育已在校園生根。

全教總專業發展中心副執行長殷童娟表示,「咱糧學堂」活動在毫無課程綱要與教學時數的規範下,教師就帶領學生將它與課程結合,譬如生物課就觀察及記錄小麥成長過程;表演藝術課則進行採收前的感謝儀式;家政與餐飲課推動從農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及創意料理的開發等。

殷童娟說,去年臺灣天氣變化非常劇烈,許多學校種植的小麥、大豆等都被毀了,努力4個月卻沒有收成,讓學生傷心。不過,有些老師趁此機會引導反思整個種植過程來進行生命教育,學生也從中體驗到農夫的辛苦。

臺中市樂業國小從3年前開始,在學校操場種水稻及蔬菜,5、6年級學生都要參與,畢業前,每人都會有2次插秧及收割的經驗。

「稻田有療愈作用,自閉症的孩子參與耕種後,發病機會降低很多。」樂業國小校長張添琦說,學校有9個普通班、7個特教班,特教班孩子有肢體障礙、智能障礙或自閉症等,他們藉由農作接觸大自然後,身心變得較爲健康。

高雄市三民國小老師黃文欣,帶着3、4年級學生以盆栽種植黑豆、芝麻等,不用農藥,學生每天要負責澆水、除草。有時候學生會來向他抱怨小鳥把農作物吃掉了,他就回答說,「你種的作物沒有毒,所以連小鳥都願意來吃」。

黃文欣說,現在他班上學生吃營養午餐的態度跟以前不同,看到外表不佳的小白菜,不但不嫌棄,還認爲是「無毒」的象徵,也更珍惜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