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宅急症照護 忽略隱形成本缺配套

臺灣在宅醫療學會創會理事長餘尚儒認爲,將長照權限下放予在宅單位,並視急症病患治療所需,提供「臨時額度」予以彈性運用,才能確保療程期間照護量能充足。(蕭嘉蕙攝)

一般住院目的不外乎接受精密檢查、進行外科手術或密切監控病情,在宅急症照護屬於第三種情況。肺炎、泌尿道感染及軟組織感染患者符合診斷明確、治療簡單的要件,適宜由在宅醫療團隊以遠距病患監控(RPM)提供妥適的居家醫療照護。然而逐一檢視衛福部提出的在宅照護執行環節,忽略四大隱形成本及一大配套缺口。

社團法人臺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餘尚儒指出,醫院急診病患轉銜在家住院過程,護理師負責溝通聯繫、備妥病歷資料,急診醫師則與在宅醫師進行交班,試辦計劃未涵蓋上述轉銜成本;在宅端高效配合對接,承擔溝通成本;遠距監護系統設備安裝、故障維修仰賴資訊技術人員,是資訊科技成本;計劃執行之初有賴「母雞帶小雞」,衍生教學成本。

在宅急症照護亦含長照服務,急症病患在宅治療期間,往往面臨長照額度達標或服務項目不符所需,「在家住院,陪同外出要幹什麼?需要的是增加每日到宅服務次數。」

餘尚儒認爲,將長照權限下放予在宅單位,並視急症病患治療所需,提供「臨時額度」予以彈性運用,才能確保療程期間照護量能充足。否則待長照管理單位重新評定失能等級、擬定照顧計劃,早已錯失時機。

臺灣在宅醫療學會常務理事、羅東維揚診所醫師陳英詔坦言,全臺提供在宅醫療服務的院所僅1400多家,相較全臺2萬3000家醫療院所還是很小衆,近幾年一直沒成長,最大問題在於服務提供者沒有相應的經濟誘因,在宅醫療應是一份「專業」而非愛心事業。

他指出,政府爲避免醫療過度資本化,長期刻意壓抑醫療費用,使臺灣的醫療偏向社會主義,但相較其他醫療公共化的已開發國家,臺灣政府投入的醫療預算明顯不足。帶過臥牀家人就醫的民衆就知道就醫過程有多困難,常消耗一天時間,不僅病人累,陪病者也很辛苦,照顧者若從事日薪工作,陪就醫當天就沒有收入。

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使用在宅醫療的病人雖然門診費支出上升,但醫院住院率及急診就醫率明顯下降,所以總體健保支出是減少的。

陳英詔認爲,在宅醫療不僅減少健保、長照及社會成本,也保障困難就醫者的醫療人權。經費來源不應單靠健保,建議政府規畫其他部門預算挹注在宅醫療,來源可更多元化,提高醫護人員投入意願,讓更多家庭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