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球上養蠶、種馬鈴薯 「月面微型生態圈」明年升空

▲月面微型生態圈搭載種子蠶卵月球進行栽培。(圖/翻攝自重慶時報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太空農夫成真!中國大陸在2017年全球航太探索大會上發佈多項即將執行的太空探測任務,其中,由重慶大學主導的科普載荷「月面微型生態圈」也將作爲「乘客」首次被送入月球表面。科普載荷將會搭載馬鈴薯阿拉伯芥種子以及蠶卵在月球表面進行栽培和孵化,爲人類進入太空的生存提供保障。

「月面微型生態圈」總設計師謝更新教授表示,「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纔有希望。」,2018年年底科普載荷將「搭乘」嫦娥四號登上月球,完成人類首次在月球表面展開生物實驗,並向全世界首次展示月球表面生物生長光合作用等生物學原理

重慶大學副校長劉漢龍表示,整個科普載荷呈圓柱形,高18公分直徑16公分,重量爲3公斤,內部包含40多個零部件,加上螺絲釘導線等後有100多個零部件,如何將這麼多零件整合並將重量控制在3公斤花費研究團隊大量功夫

▲月面微型生態圈搭載種子及蠶卵到月球進行栽培。(圖/翻攝自重慶大學官網

科普載荷主任設計師張元勳表示,蠶產生二氧化碳,而馬鈴薯及阿拉伯芥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構建起一個簡單的生態系統,而通過觀察低重力、強輻射條件植物的種子發芽、幼苗生長和開花全過程,或蟲卵孵化、幼蟲成長髮育、破繭成蝶,驗證月球環境下種子的呼吸作用和植物的光合作用,激發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

張元勳表示,科學載荷主要遭遇到的困難在於,溫控能源、生態系統的構建和未知的情況;月球表面溫度在零下170℃到零上120℃間,而植物及昆蟲理想生存溫度爲1-30℃,所以載荷設置保溫層,以保證植物和昆蟲的正常生長,同時通過導光管保證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