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驗室過大年 | 學術“不打烊”,爭分奪秒是前沿研究常態
早上8時,推開實驗室大門,開啓一天的科研生活,做細胞實驗、記錄數據、開線上會、查文獻、寫論文……待一天的工作計劃完成,窗外已星光點點。這是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久存教授課題組的博士後孔祥貞在假期裡的日常。"春節的安排與平時沒有什麼不一樣,從事基礎研究,爭分奪秒力求前沿是常態。"面對記者的提問,孔祥貞如此作答。
科研之路並不孤單。在位於復旦大學江灣校區的生命科學學院A602實驗室,濃郁的年味與學術氛圍交織在一起。每天,留校的學生們與導師、同門互道"新年好"後,就迫不及待地投入了手頭的研究工作。
僅王久存課題組,今年春節期間就有五人堅守在實驗室。讓孔祥貞感慨的是,"每天離開時,學院大樓依舊燈火通明"。
爲了救命的研究,課題組過年期間仍在"熱烈爭吵"
"今年我不回山東老家過年了,但我已提前給母親買了新年禮物寄回去。"孔祥貞說,母親並不懂他的實驗,但每逢親朋好友問起,她總會一臉自豪,"這是能救命的研究,不能耽誤!"親人的理解和支持,是孔祥貞的最大前行動力。
孔祥貞研究的是硬皮病,這是一種尚未找到治癒之策的罕見病,好發於中青年女性。或許,在武俠的世界中,刀槍不入的"金鐘罩鐵布衫"令人羨慕,但在現實世界中,硬皮病患者卻因周身的天然"盔甲"而承受痛苦。現代臨牀醫學開創者威廉·奧斯勒曾感嘆:"硬皮病是人類最可怕的疾病之一……像木乃伊一樣被包裹在收縮的皮膚鋼殼裡,這是古往今來的任何悲劇都不足以形容的命運。"
"這種病治療時間長,且異質性強。"孔祥貞介紹,有些患者發病一年後就對原用藥物產生抵抗,科學界至今都未找到確切病因。目前,雖已有部分藥物被批准用於硬皮病肺纖維化的相關治療,但療效有限,研發的相關臨牀數據也主要來自歐美患者,中國患者的臨牀數據較少。爲此,王久存課題組正通過人類基因組和表型組研究,希望破解硬皮病的奧秘。
"當前,我們的實驗正處於關鍵論證階段。"孔祥貞告訴記者,課題組的成員針對硬皮病的研究,切入角度各不相同。比如,免疫系統、內臟纖維化、血管損傷,誰是罪魁禍首?誰是併發症的第一環?大家常常"吵得不可開交"。這種熱烈的"爭吵",即使在春節期間也沒有停下,一個線上討論會開上兩三個小時是常態,大家在爭辯中碰撞思想的火花,多角度論證,不斷完善研究。
"因爲我們都明白,這個疾病的奧秘一旦被破解,就可以幫助更多患者找到希望。"孔祥貞說,這也是爲什麼實驗室的所有成員一直幹勁滿滿。
"誰先突破,誰就領先",帶着科研激情與時間賽跑
春節期間依舊加班加點做研究,不單因爲這是一項救命的研究,也因爲前沿研究時不我待的使命感。
仍以硬皮病研究爲例。目前,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處於國際第一陣營。"我們在同行交流中發現,彼此的研究內容相似,研究工具也相似,差別只有研究思維、路徑和速度。換言之,誰先突破,誰就領先。"包括孔祥貞在內,團隊的研究人員一直處於"加速度"的狀態,這也是他們中的部分人放棄春節回家的原因。
這個春節,對同一個課題組的博士研究生樂士冠來說同樣關鍵。他研究的是高原醫學。簡言之,就是破解爲何有人高原反應嚴重,以及如何進行預測和後期保障等等。"我國是全球高原面積最大的國家,資源豐富,風景秀美。"樂士冠說,這項研究對發展高原地區經濟、促進高原地區旅遊有重要意義。
談及手頭的研究,樂士冠充滿激情。他原先是一名心胸外科醫生,在臨牀工作中,他發現人進入高原後,心血管系統會發生很多變化,並可能進一步導致高原病的發生。這也是他選擇到復旦繼續從事相關基礎研究的原因。
因熱愛而選擇,因選擇而堅持,這是他的科研狀態,也是課題組許多同門的常態。據悉,十年來,王久存課題組已收集了1000多例高原反應數據。其中,每個人就收集了2萬多個表型指標。在前期的數據積累基礎上,歷經兩年動物實驗,課題組已發現了一些與高原反應強相關的生物標誌物。
"這個春節,我們正在抓緊時間進行最終驗證,爭取早日發表相關成果。"樂士冠說。
作者:吳金嬌
文:本報記者 吳金嬌 編輯:施薇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