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流互鑑中促進全球人權事業不斷髮展

本報記者 劉仲華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五十五屆會議正在瑞士日內瓦召開。來自中國的多家民間組織和機構在日內瓦舉行邊會、講座,圍繞“現代化發展中的少數民族受教育權”“少數民族權利保障”“民間組織合作促進人權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人權法律保障的中國經驗”等主題,向國際社會宣介中國人權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並圍繞國際人權合作等議題與參會的各方代表進行廣泛深入的研討交流,爲推動國際人權事業健康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致力於通過教育擺脫貧困

“通過提高少數民族教育水平提升其社會競爭力,是實現少數民族全面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必然之舉,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促進少數民族融入現代化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在“現代化發展中的少數民族受教育權”主題邊會上,中國人權研究會副秘書長王琰文表示,中國奉行以人民爲中心的人權理念,堅持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人權,成功走出了一條順應時代潮流、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在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上,中國以人民爲中心發展教育、重視教育、保障教育,並致力於通過教育擺脫貧困,實現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在這場由中國人權研究會主辦的主題邊會上,多名專家學者結合各自研究領域,介紹了中國西藏、新疆教育事業取得的成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樑俊豔介紹,西藏和平解放前,占人口95%的農奴和奴隸幾乎全是文盲,沒有受教育權。西藏和平解放以來,公民受教育權得到切實保障。2020年第七次中國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西藏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數升至1.1萬人。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經濟與社會安全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賈春陽介紹,爲保障西藏少數民族受教育權,中國政府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中國保障西藏少數民族受教育權的努力極大推動了西藏教育事業的發展,爲西藏少數民族的受教育權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疆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吐爾孫·艾拜介紹,爲確保新疆各族羣衆尤其是少數民族羣衆的受教育權,新疆不斷拓寬教育渠道,持續增加教育投入。新疆依法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同時充分保障了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

廣州大學人權研究院副院長周露露表示,少數民族殘疾人的受教育權也是社會公平和正義的體現,對於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西藏和新疆在保障殘疾人受教育權方面取得顯著成果,西藏殘疾人教育資源涵蓋多個方面,新疆建立起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殘疾人教育體系。

除了受教育權,中國少數民族的其他權利也得到很好保障。在“少數民族權利保障”主題講座上,與會專家學者結合西藏、新疆實踐,系統介紹了中國對少數民族的權利保障。

西北政法大學對外傳播與文化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喬巴生表示,當前新疆社會大局持續穩定,各民族和睦相處,處於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這將更好地保障新疆各民族平等權利。

旅居瑞士的藏胞、歌唱家德欽·夏克—達格賽結合她2023年到訪西藏的“尋根之旅”,稱讚西藏曆史性消除絕對貧困,藏族人民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比利時藏學家安德烈·拉克魯瓦分享了他在西藏的所見所聞,表示西藏的發展速度令人印象深刻,可以看到在中國中央政府支持下,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文化傳統得到很好保護,西方社會對西藏的固有偏見和媒體的虛假報道毫無道理。

日內瓦愛夢成真基金會主席克里斯托弗·斯塔克伯格表示,中國提升西藏、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水平意義重大。他感謝中國專家們的發言爲他的學術研究提供了有意義的信息。

在可持續發展中加強人權保護

完善全球人權治理離不開民間力量的積極參與,民間組織也是推動人權與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推動共同發展、人權進步、促進對話交流、文明互鑑等方面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由中國國際交流協會、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愛德基金會等機構主辦的“民間組織合作促進人權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主題邊會上,中外人士就民間組織合作促進人權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進行深入交流,認爲可持續發展與人權保護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只有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權,才能更好推進可持續發展。國際社會應加強團結合作,重振全球可持續發展夥伴關係,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副秘書長朱桂傑表示,中國社會組織積極助力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同時廣泛參加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氣候變化大會等國際活動,從民間角度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完善。中方發起成立絲綢之路沿線民間組織合作網絡、國際民間減貧合作網絡等平臺,紮實開展“絲路心相通”行動,成功舉辦文明交流互鑑對話會等人文交流活動,有效增進中國人民同其他國家人民的相互瞭解。

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研究員黎娟表示,面對日益複雜的國際局勢,加強民間組織之間的國際合作可以爲建設一個更加公正、平等和可持續的世界作出重大貢獻。

愛德基金會區域發展高級總監錢霄峰認爲,民間組織在保護弱勢羣體權利上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中國民間組織加強了與國際夥伴的合作,提升了在國際和多邊平臺以專業的方式開展工作的能力。

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助理秘書長韋丹丹分享了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幫助貧困和低收入人口實現減貧與發展的案例,並期待進一步拓展國際合作,助推國際減貧與可持續發展。

斯塔克伯格在會上表示,民間組織跨越國界的交流和互動非常重要。將人權武器化是某些國家爲爭奪世界主導權而進行的權力遊戲,只會造成“雙輸”的局面。

瑞士籍法律專家、基本權利高級國際顧問凱瑟琳·姆本格表示,在充分實現人權並使其系統性地爲全人類所享有的過程中,民間組織應當負有支持、促進並幫助各國克服分歧的國際責任。

共同探討人權法律保障的最佳實踐

人權理念和規範是全人類共同價值的重要表達方式。中國爲完善當代人權理念和規範、推動全球人權治理、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作出了持續努力。在“人權法律保障的中國經驗”主題邊會上,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就脫貧攻堅、荒漠化治理、氣候變化、殘疾人體育權利等議題進行了交流探討。

西北政法大學校長、人權研究中心主任範九利表示,中國通過不斷健全人權法律保障,切實提高了人民生存權、發展權的保障水平,可以將中國經驗分享給更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以促進全球人權事業不斷髮展。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授方強認爲,不同國家在理念和實踐上的差異,既是挑戰,也是共同進步的機會。美中兩國可以通過學術交流、法律研究和人權對話,增進相互瞭解,正視各自挑戰,積極尋求解決方案,並通過對話和合作,共同探討人權法律保障的最佳實踐。

西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馬成表示,從構建完整的脫貧攻堅法律體系,到最新出臺的鄉村振興促進法,中國持續爲減貧和共同富裕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

西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院長潘俊武強調,中國政府從人民利益出發,切實保障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權利。

來自摩洛哥的武漢大學博士研究生漢娜·塔米克談到,中國對扶貧、經濟發展和法律改革的承諾,證明了其韌性、適應性和致力於增進全人類共同福祉的奉獻精神。

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郭淼認爲,中國走出了一條符合自然規律、符合國情地情的中國特色防沙治沙道路,通過環境政策、環境義務及責任立法對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予以保障。

西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王姝琪表示,殘疾人體育事業所取得的成就,離不開法律的有力保障。近年來,中國殘疾人體育事業的法律政策保障更加有力,殘疾人康復健身體育和競技體育成就顯著。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04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