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市當“共享菜農”
週末午後,家住北京市通州區的葛西湘騎上車,來到位於朝陽區金盞鄉的田園日記共享菜園,澆水、除草,開啓勞作。
“種菜看似簡單,其實驚喜不斷。”和葛西湘一樣,不少嚮往田園牧歌的城市居民已不再滿足於在自家陽臺上種菜,而是開闢出自己的小菜園。分割清晰、地塊平整,還能手把手教學的“共享菜園”是不少人的心頭好。“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正成爲不少都市人的選擇。
都市田園夢
踏入田園日記共享菜園,一片片整齊劃分的土地映入眼簾,地與地之間用低矮竹籬隔開,既保持了獨立性,又增添了幾分自然美。不少地塊入口處掛起了富有個性的牌子,上面寫着承租人爲自己的小菜園起的名字。“都市陶淵明”們在地裡收着大白菜、胡蘿蔔等作物,或蹲,或站,或扛着鋤頭……一派繁忙景象。
“我們一年有四五百位客戶,大多數用戶只租一塊地,有的用戶會多租,比如這個菜園的租戶就租了四塊。”田園日記共享菜園創始人趙恩濤指着其中一片小菜園說。田園日記創辦於2017年,有五六百塊地,每塊地30平方米左右,每塊地被分成24個方格,可種植10多種蔬菜。
這種模式並不新鮮,爲何如今又重新被更多人關注?
趙恩濤直言,城市居民的種菜需求一直有。土地少,時間緊,技術門檻較高,讓很多人望而卻步。隨着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更多人瞭解到共享菜園這種形式,而人們種菜的理由也變得越來越多元:放鬆心情、勞動體驗、親子互動、吃上新鮮蔬果等,不一而足。
“農場工作人員會通過微信細緻地提醒每個階段需要做的任務,確保用戶獲得專業幫助,就算是零經驗的種菜小白也可以完成。”已經在田園日記承租了兩年的葛西湘說。
此外,團購的推出也讓共享菜園變得更加實惠。筆者查找信息發現,有不少商家提供“共享菜園”相關的團購,地點多位於北京市郊,主要分爲自耕自種、半托管、全託管3種模式,對應不同的服務參與度和硬件條件,每年的租金價格從幾百元到上萬元不等。承租期間,客戶可以獲得土地使用權、果蔬產出收穫歸屬權以及菜園提供的種植技術指導等。
不同於“農家樂”,共享菜園可以體驗從播種、耕耘到收穫全週期的農耕農事。每年3月到7月,農場最是熱鬧,西紅柿、黃瓜、辣椒、豆角、茄子等各種蔬菜悉數登場;8月底到11月則以種植大白菜、蘿蔔和各種葉菜爲主;12月到次年2月需要休耕,大家暫時休整,等待春天的到來。
不同於承租農田,共享菜園更爲輕量化。趙恩濤說,在田園日記的半托管模式下,用戶可以通過小程序下單澆水、拔草等任務,按次收費。每平方米澆水2角,拔草3元,每道工序明碼標價。在全託管模式中,從買種到開地,甚至收割也可以請菜園工作人員幫忙收好包郵到家,用戶不需自己拓土開荒,便能吃上新鮮的瓜果蔬菜。
不論哪種形式,一隅田間承載起越來越多“都市陶淵明”的田園夢。
“城市化進程中,年輕人接觸土地的機會減少,許多中老年人也離開曾經生活的農村,可他們對土地有着天然的需求和特殊的感情。”葛西湘說,共享菜園讓都市人的田園夢變得可感可觸,它們成爲中老年人的情感寄託,也讓年輕人與孩子感受一粥一飯的來之不易,在這片溫熱土地上與祖輩建立起更深的情感關聯。
天然研學場
在傳統的“田園牧歌”基礎上,共享菜園被注入了新的樂趣。不少農場開設採摘園、露營地、親子活動課程等,位於北京市昌平區的麥浪農場就是其中一個。
麥浪農場創始人宋琳是位“95後”,2023年春天,她辦起“麥浪農場”,每塊地面積25平方米左右,根據模式不同,年承租價1000元至3000元不等。爲吸引客流,農場在菜地、採摘園、花田開展大量與農業田園相關的主題活動。“很多參加農業親子活動的家庭得知有共享菜園後,也都加入了承包小菜園的行列。”宋琳說。
在中國人心中,土地一直有着旺盛生命力和吸引力。作爲現實版“開心農場”,爲生活增添了樂趣與可能性的共享菜園,既是共享經濟的探索,也是一種新的農業實踐模式與生活方式。
帶着孩子體驗農耕、親近自然的家庭用戶,在共享菜園中尤爲常見。家住北京市西城區的張姣姣一家,每週驅車1小時去到城郊的共享菜園。
“我們基本一週來一次,今年已經是我們租共享菜園的第五年了。”張姣姣邊收胡蘿蔔邊歡快地說。不管是翻土、播種、澆水,還是除草、採摘,孩子可以邊勞動邊學知識。
在她身旁,孩子拿着小鐵鍬躍躍欲試,一方田園成爲直觀天然的“研學場”,一家三口不僅收穫了蔬菜,也收穫了樂趣,在充滿趣味性和互動感的菜園裡,暫時遠離都市喧囂。
種菜,不僅貼近自然,也是一種放鬆休閒方式。2022年,職場媽媽葛西湘在兼顧工作與家庭中倍感壓力,“迫切需要一個地方去釋放和療愈”。那年秋天,她在田園日記租下一片小菜地,當年就收穫了幾百斤白菜。“沒想到一小片土地可以種出這麼多白菜,很有成就感。土地帶來的回報很實在,心裡既感動又踏實。”葛西湘說。
不同於很多人開車去共享菜園,葛西湘通常是騎車去。“騎車去菜園的路上能感受到一年四季的美。春天有一點新綠,夏天下過雨的小路空氣很清新,秋天小路變得金黃,冬天有皚皚白雪。我經常在路上看見美麗的夕陽,每次都會停下來拍照。”她說,自己每週都會去菜園,夏天有時一週會去兩三次,每次待上一兩個小時。她在自己的朋友圈寫道:“每次都是心裡空蕩蕩地去,開開心心地回。”
兩年多過去了,土地的回報和饋贈以及種菜的過程給葛西湘帶來意想不到的體驗。熱情的工作人員分享蔬果時的善意、自己獨處的時光、雙手觸摸雜草和泥土時的新鮮感、赤腳感受到的與土地的接觸、菜園變得整齊之後的成就感……一點一滴的細節匯聚,讓種菜這件事帶來許多意外的驚喜。
從耕種到結果,瓜果蔬菜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不緊不慢地生長着。身處菜園的人們在勞動中獲取心靈慰藉,生活變得簡單充實。“種出屬於自己的蔬菜”彷彿一道魔法,讓人感慨大自然的奇妙。離城市不遠,方寸間的菜地,就這樣成爲越來越多都市人的“詩和遠方”。
趣意桃花源
吸引越來越多租戶的共享菜園,都面臨着一個問題:靠什麼留住租戶們?在趙恩濤看來,他並不急於鋪攤子、上規模,而是聚焦做優服務、提升體驗。
對於共享菜園運營方而言,找到一大塊合適的土地本就不容易。田園日記的土地承租於中農春雨休閒農場。“找一塊合適的土地其實還挺難的。”趙恩濤說。找到環保的農場用地後,並非一租了事,還有維護、運營等一系列後續工作。每年續租率達到80%至90%的田園日記,爲進一步提升服務品質,作出了一系列有益嘗試。
社交網絡遊戲“開心農場”曾一度十分火爆,遊戲用戶可以在線上領取任務並完成種植。田園日記通過開發小程序,將種植指導細緻化、可視化、遊戲化,不僅增強了種菜的趣味性,也大大提升了用戶忠誠度。租戶可以通過小程序在線規劃菜園的佈局,領取每一階段的細分任務,還能簽到抽取真實可種植的種子,這種虛擬與現實的聯動大大提高了共享菜園的趣味性。
“我們的工作人員很多是學農業的大學生,他們不僅要懂農業知識,還要能與用戶交流,爲用戶提供服務。”趙恩濤說,開辦第一年,田園日記只有20多位用戶,之所以能發展到如今的四五百位用戶,關鍵就是優化服務,幫助用戶解決問題。
原本做財務工作的宋琳,整天與數字打交道,在一次露營時偶然瞭解到共享菜園這類項目,“我覺得挺有意義、挺好玩的,自己也想辦個共享菜園試試”。
開辦麥浪農場後,她的生活變得忙碌且充實,完全從零學起的她開始關注種植方面的知識。她說,很多人願意享受田園生活,菜園剛辦起來的時候,招募承租人比想象中要容易一些。最難的地方在天氣,如果碰到颳風下雨,農作物很容易被破壞。
“我們吸引客戶的地方,主要在於健康新鮮的蔬果以及自己動手種植的樂趣。”宋琳說,她打算通過增加採摘活動等方式鼓勵大家來種菜,和親子活動相結合,再通過運營小紅書等社交平臺賬號拓寬宣傳渠道。
大部分共享菜園位於城郊,天然地聯通城鄉,還能盤活城郊鄉村的部分閒置土地,帶動周邊經濟發展。小小一方菜園,不僅是都市人的“桃花源”,也提供了消費新場景。
實際運營中,共享菜園也在不斷探索發展路徑,逐漸完善商業模式,持續優化用戶體驗,迴應人們的內心渴望和深層需求,更好滿足都市人對田園生活的嚮往,也爲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
冬日來臨,共享菜園陸續閉園靜候春天。到那時,你是否也想步伐悠閒在田間走走停停?畢竟,做一個幸福的人,不一定要“面朝大海”,腳下有一方菜園,興許也就足夠了。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