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分析「F-35打不過F-16」的往事 現已今非昔比

多年前的模擬空戰,F-35打不過F-16,但那是研發時期的特定現象。(圖/美國空軍)

F-35是最先進的第5代戰機,全球的數量也接近1000架,不過它的開發過程屢屢遇到成本超支、部署延後,以及最嚴重的「性能不如F-16」指控。之所以有如此說法,是源自2015年,F-35與F-16的一系列模擬空戰,其結果令人震驚。F-35完敗於F-16。然而多年過去了,重新審視當年的報告後,可以發現當時的F-35性能尚未成熟,該匹配的裝備也還未取得,這些原因才造成當年的戰敗。

雖然戰機已進入噴射時代,但是近距離格鬥(Dog Fight)仍然在越戰時期時有發生,因此美國第4代戰機包括F-14、F-15、F-16、F/A-18都是格鬥好手。其中1976年問世的F-16,有着大推力引擎與低阻力設計,是最傑出的格鬥戰機。

不過,1980年代以的空中環境大幅改變,包括空中預警機、戰術資料鏈,以及更可靠的視距外飛彈,都改變了空戰環境,事實上包括1982年的貝卡谷地空戰與1991年的海灣戰爭、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大多數的空戰都是視距外就結束的,戰機的靈活度沒有發揮到,這也使得美國第5代戰機其實沒有太強調格鬥性能。

F-22被認爲是最後1種着重空戰靈活度的空優格鬥戰機,至於之後的聯合打擊戰機(JSF)計劃,由於必須同時滿足空軍、海軍與陸戰隊的多重需求,迫使JSF變得各方面性能都要妥協,最後所確定的F-35閃電2式戰機就是這樣一個角色。同時,也造成F-35在開發初期性能並不穩定與成本屢屢超支。

2015年1 月 14 日,在加州愛德華空軍基地舉行的「F-16 VS F-35」對決,此時的F-35其實還屬於初始階段,一位未透露姓名的 F-35 試飛員在報告中寫道:「評估的重點並不是看勝負,而是要了解戰機在動態環境中,執行各種特定機動的有效程度。這包括在 10,000呎(3048公尺) 到 30,000呎(9144公尺)的飛行高度,進行進攻、防禦和中立設置的傳統基本戰鬥機機動。」

當年的戰鬥一開始,F-35 就立即陷入困境,飛行表現得有些遲緩,無法將F-16戰機鎖定,F-35的爬升率也不如F-16,在每次交戰中都處於明顯的能量劣勢。而且它的機鼻指向性也不如F-16,它老是捱打。

報告建議,F-35 想贏得與F-16格鬥戰的唯一方法是,讓自己進行極端機動,使其有機會將機頭指向對手,然後發射飛彈,但這樣會減低F-35 的空速,容易受到後續攻擊。

該報告推出以後引發各種討論,好事的批評家最喜歡說「5代機F-35打不過4代機F-16!」不過這些雜聲並沒有影響F-35的後續研發,參與F-35的研發計劃的國家也都願意靜等F-35的成熟。

如今,好幾個F-35戰機中隊已達到完整作戰能力,現在可以重新回答當年F-35的落敗之謎。

首先,F-35的機鼻指向性確實不如F-16,這與它的氣動性能和推力比有關,但是F-35本來就不需要那麼好的機鼻指向能力,因爲它有頭盔瞄準器與高偏軸飛彈的幫助,可以在機鼻不對準對手的情況就鎖定對方,併發射飛彈,贏下這一回合。而當年的F-35並沒有頭盔瞄準器與高偏軸飛彈,它與F-16都用機砲在對決。

另一方面,2015年的F-35確實飛的笨拙,這是因爲當時的F-35屬於AF-2型,也就是是最早交付給空軍的 F-35,此時它的飛控軟體仍有許多限制,防止飛行員將戰機推向接近其結構限制的情況。

參與對決的F-35也還沒有披覆至關重要的雷達吸收塗層,事實上,目前的雷達吸收材料 (RAM)所形成的效果達到70~80%。換句話說,沒有塗層的F-35,是容易被F-16的火控雷達發現的。

那麼,如今的F-35已經性能完整,再來與F-16對決是什麼情況呢? 航空專家相信,在F-16抵達空域前,就已被F-35擊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