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精選》臺廠獨步全球 挺進兆元循環商機

電動車汰役電池梯次利用於儲能,甚至能爲智慧城市最佳幫手,成爲能源轉型經濟新顯學。(圖/ 遠見提供)

再過八年,人類汰換下來的車用動力電池,總重量將等同於1285座巴黎鐵塔!這些退役電池,看似是沉重的環境負擔,卻也能成爲豐厚的能量載體。

目前,電池已成爲繼晶片之後,全球瘋搶、最炙手可熱的「戰略物資」。也因此,稀缺的鋰、鈷、鎳,與棘手廢電池回收處理挑戰,催動了另一場綠色循環革命競賽。

這一次,電池是主角。洞燭機先的企業,早已率先搶進。特斯拉聯合創辦人、前技術長史特勞貝爾(JB Straubel),2017年創辦電池回收再利用的紅木材料公司(Redwood Materials),吸引亞馬遜投資,成了估值37億美元的獨角獸。

(圖/ 遠見提供)

臺灣,也沒有缺席。從廢車循環商機起家的銘福集團,靠城市採礦,低調煉出百億營收版圖。303大停電與401工安意外,穩住高鐵通訊,才未追撞釀災的不斷電系統,背後的低調英雄、臺廠隱形冠軍「恆新綠能」,更靠着「電池回春」的技術,讓俄羅斯鐵道埋單。

八八風災後,臺灣中科院飛彈專家任國光教授,以退役電池,在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打造獨立電網儲能系統,讓偏鄉免受風災斷電之苦。掌握退役電池再利用,最關鍵大腦指揮系統(BMS)等軟體技術的創揚,正積極開發社區與家戶儲能系統。

電池管理專家「創揚」,則是從電池管理起手,順勢佈局車用電力電池與儲能,並在每一顆電池出廠後,有效追蹤與管理每顆電池的旅程。

這一次,電池挑大樑主演的循環競賽,全球梯次利用與回收鍊金,商機上看兆元。一張圖,讓你看懂商機與參賽玩家。

(圖/ 遠見提供)

(圖/ 遠見提供)

(圖/ 遠見提供)

本文作者:林鳳琪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6月號432期》)

《遠見雜誌6月號4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