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精選》煤氣燈效應

煤氣燈效應。(圖/讀者雜誌提供)

「煤氣燈效應」這個詞來自1944年的老電影《煤氣燈下》。女主角寶拉繼承了姑媽的遺產,剛剛結婚,但她不知道,她心愛的丈夫一心要侵吞她的財產,想要把她逼瘋。對方的辦法非常巧妙、惡毒:第一步,把寶拉跟正常的社交網路隔離開,不讓她出門;第二步,讓寶拉以爲自己腦子有問題。他刻意操縱煤氣,讓煤氣燈一閃一閃的,寶拉看見了,他卻說煤氣燈沒閃,是寶拉看錯了,是她的腦子有問題。

寶拉當然是正常的,但因爲太相信丈夫,又加上跟外界沒什麼接觸,就逐漸喪失了判斷力,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記憶了。如此下去,她真的變得脆弱、健忘,精神也有點兒錯亂。幸虧電影裡出現一個警探,他發現男主角的行爲很奇怪,然後進入屋子調查。他向寶拉保證,自己也看到了煤氣燈變暗,寶拉這才恢復了理智。

煤氣燈效應其實就是精神控制、精神虐待,也就是今天人們常說的「PUA*」。當然,電影裡的丈夫很邪惡,而現實生活中的精神控制者更隱蔽,更不容易被發現。

小說裡也有很多類似的關係。以前人們可能只是覺得這樣的關係不太正常,帶點兒悲劇色彩,但從煤氣燈效應的角度看,就會恍然大悟。

比如李安拍的電影《色戒》。這部電影改編自張愛玲的同名中篇小說,改編得非常成功,幾乎重構了原來的故事。尤其是鄺裕民這個配角,在小說中原本只是一個模糊的影子,卻被李安加重了戲份,推到前臺。

鄺裕民對王佳芝用的就是典型的煤氣燈效應。

先來看王佳芝。她的母親去世得早,父親再娶,她跟舅媽一起生活。可想而知,她很孤獨,雖然長得好看,但自我很弱小,屬於低自尊人格,極度渴望被愛與他人的認同。請注意,這往往是一個人被精神控制的關鍵點。

鄺裕民學長,英俊,口才十分好,又是學生領袖,交際面廣。他好發議論,上綱上線,說起話來慷慨激昂。他說同學們演話劇「是爲抗戰出力,軍人在前線拚死殺敵,這個島上的人卻悠閒過日子,我們要敲鑼打鼓把他們喚醒」。王佳芝被忽悠得一愣一愣的。王佳芝的舍友清醒一些,說鄺裕民這個人太強勢了,王佳芝還替他辯護:「他真的很熱心。」

鄺裕民鼓動自己的同學暗殺易先生,說「殺人比演話劇厲害」。但王佳芝雖有樸素的家國情懷,畢竟只是一個普通的女大學生,沒這膽量。鄺裕民表現得一臉落寞,王佳芝馬上覺得自己錯了,於是就答應去冒險。不過,中間出了差錯,任務無法再進行下去,鄺裕民又一臉悲憤,聲言自己去刺殺,王佳芝心疼死了。於是,迎接王佳芝的只有悲劇命運。

鄺裕民一上來就佔據道德高地,貶低王佳芝;一旦王佳芝有所猶豫,他就表現得很傷心,甚至要去送死,這是示弱,也是情感要挾;同時,王佳芝認爲這些都是自己的錯。

這不就是典型的精神控制嗎?

看完《色戒》,我們再來看《金瓶梅》,西門慶和李瓶兒的關係也相當不正常。在這本書裡,每個人都有道德瑕疵,都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好人,但李瓶兒尤其令人感慨。

李瓶兒對自己的兩任丈夫都心狠手辣,但嫁給西門慶後像變了一個人,賢良淑德,對西門慶百依百順,對惡毒的潘金蓮也是各種忍讓。有人說,這種改變太突然了,顯得不太真實。

其實,這是因爲二人的相處模式從新婚之夜就發生了質變。李瓶兒很有錢,也見過世面,西門慶對她還是不敢怠慢的。但她嫁過來的前三天,西門慶一直沒去她屋裡,李瓶兒大哭一場,上吊自殺。被救過來後,西門慶就拿着馬鞭子來了,罵她不等自己就另嫁他人。李瓶兒跪在地上,哭着說自己錯了,又表白自己有多愛西門慶。

其實李瓶兒有什麼錯呢?本來商量好了婚期,西門慶家出了點麻煩事,一個多月沒任何消息。李瓶兒六神無主,才被蔣竹山插了一腳,嫁給了他。但西門慶上來就給李瓶兒一個下馬威,李瓶兒自然矮了半截,自認都是她的錯。

在美國心理醫生羅賓‧斯特恩所着的《煤氣燈效應》這本書裡,作者把精神控制者分成三個類型,其中之一就是魅力型。鄺裕民是魅力型,西門慶屬於魅力型和威權型的合體。

還有一類是好人型的精神控制者。《紅樓夢》裡的襲人就有這個特性。她勸寶玉讀書上進的方式:一是發展親密關係,照料寶玉時無微不至;二是用盡一切辦法去勸,還以自己要離開要挾寶玉。不過寶玉的人格比較獨立,襲人勸,他就哄回去,自己該幹啥幹啥。

精神控制無處不在。它不一定發生在兩性之間,還存在於工作、家庭關係中。我一直覺得金庸小說裡的黃藥師,很會搞精神控制。你看他的弟子都對他死心塌地,犯了錯誤的是梅超風和陳玄風,結果曲靈風、陸乘風等師兄弟無辜遭連累,被挑斷了腳筋,可是他們也都無怨無悔。師徒情深自然很好,可這讓一方喪失自我的做法,不值得讚美。

我們分析了幾部小說裡的人物,就會發現煤氣燈效應無處不在。爲什麼我們會被精神控制?因爲「它其實是利用了我們最深的恐懼、最急切的擔憂,以及內心深處對被理解、被欣賞和被愛的渴望」。當你太在乎一個人的評價時,你就很難堅持自己。

怎樣辨別你是否已被精神控制了?首先,你經常失去自己的判斷;其次,你跟對方相處得並不開心,但說不上來對方錯在哪裡。另外,對方經常對你進行負面評判,比如你太敏感了,你太幼稚了,你花錢太大手大腳了,你太健忘了,等等。如果你有以上遭遇,很有可能已經遇到了精神控制。

再看《煤氣燈下》這部電影,丈夫給了寶拉一枚胸針,看她放到手提袋裡,然後偷偷拿走,接着,再向她要胸針。寶拉找不到了,但是,她清楚記得自己把胸針放進手提袋裡了。於是,丈夫下定論說:「親愛的,你可真健忘。」寶拉說:「我並不健忘。」但隨着類似的情況頻繁出現,她就開始懷疑自己了。

打個比方,當你的男友錯誤地指責你跟男同學太隨便,你大可以哈哈一笑,置之不理,因爲你知道自己並不隨便。但如果你開始爭辯:「不,你說錯了,我不是隨便的人。」那你就落入了陷阱。解決這種困境的辦法,就是不要跟對方爭論自己非常確定的事。不爭論,對方就玩不下去。

《煤氣燈效應》的作者也告訴我們該如何逃離精神控制:第一,不要問自己「誰是對的」,要改問自己「我是否喜歡被這樣對待」;第二,放棄做「好人」的執念,盡力就好;第三,不要爭論你確定的事實;第四,永遠對自己做出真實的評價;第五,停止和你的「煤氣燈操縱者」爭論;第六,允許自己生氣,但別捲入關於你的感受或你的意見是否值得被聆聽的爭論。

我認爲,要讓自己有正常的社交和愛好,不要把自己的人生跟某一個人捆綁得太緊;同時,保持自我省察,懂得分辨哪些人是真正值得信賴的朋友和親人。

(千帆/摘自微信公衆號「劉曉蕾的紅樓夢」,本刊節選,圖/黎青)

本文作者:劉曉蕾

(本文摘自《讀者雜誌04月號》)

《讀者》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