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精選》2023戲春大稻埕 邀請大家一起創意「戲戲」
日本落語也是「戲春大稻埕」節目之一,展現大稻埕的多元文化。(圖/大稻埕創意街區發展協會)
大稻埕昔日有「戲窟」之稱,布袋戲、歌仔戲、南管等傳統戲曲蓬勃發展,然而隨着時代變遷,大稻埕曾爲戲窟的過往漸漸少爲人知。有志推廣戲窟文化的「大稻埕創意街區發展協會」於是規畫「戲春大稻埕」活動,2023年以輕鬆趣味的「Let me 戲戲」爲主題,以令人意想不到的創意形式,展現傳統戲曲新魅力。
換上歌仔戲服,由專業傳藝師傳授如何演繹身段之美。(圖/大稻埕創意街區發展協會)
挖掘老城的戲窟文化
「早期大稻埕與被稱爲『戲窟』,是戲曲薈萃之地。」大稻埕創意街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李宇智說。這裡成爲戲窟的原因其來有自,因地處北臺灣航運樞紐而商貿繁盛,也有許多香火鼎盛的廟宇,舉凡還願、酬神或迎賓宴客,請戲曲班子登場助興都是例行日常,加上看戲是彼時最重要的大衆娛樂,來自地方仕紳、商鋪的演出邀約絡繹不絕,因此,當年有許多戲曲班子都駐點在大稻埕,像李天祿的「亦宛然」和許王的「小西園」。
隨着生活型態改變、歐美新穎的娛樂形式傳入等種種因素,戲曲轉趨沒落,傳統藝術面臨中斷,戲窟逐漸被人遺忘。大稻埕創意街區發展協會於挖掘在地故事時,意外發現戲窟的過往,於是從2017年開始,每年推出戲春大稻埕活動,致力推廣曾經風華一時的在地戲窟文化。
戲春大稻埕依空間屬性規畫不同演出,像是在三進老宅的天井,就很適合搬演歌仔戲。(圖/大稻埕創意街區發展協會)
突破同溫層的創新戲曲體驗
戲春大稻埕設定四大主軸:看戲、聽戲、玩戲與做戲,期待帶給觀衆輕鬆趣味的觀看感受。希望藉由這個活動改變年輕人的印象,讓他們瞭解傳統戲曲不但平易近人,還非常有趣。
戲春大稻埕這幾年以主題日方式規畫,將主要活動集中於單一週末,歷經疫情沉
潛期間的實驗調整後,今年把活動期間拉長爲兩週,週末及周間夜晚都有活動提供民衆參加。
同時,協會團隊突破既往活動形式,嘗試跨界串聯:以「打開空間」的形式,讓非劇場的老屋空間,成爲充滿奇異魅力的表演舞臺,像是合勝堂、郭怡美書店或旅館OrigInn Space;加入異國的表演藝術,像是日本落語或西洋爵士樂,則讓大稻埕重現過去作爲國際商港的開放多元;表演團體屬性也因爲不限定在傳統戲曲,讓新式劇團可以詮釋出不一樣的戲曲新面貌;此外還加入手作、走讀、音樂沙龍、工作坊等不同活動,協會希望突破愛好者的同溫層,讓所有人都能參與、認識傳統戲曲。
細數今年的精彩亮點,包括改編日本時代作家西川滿《城隍廟殺人事件》的布袋戲演出,由布袋戲大師陳錫煌的弟子賴泳廷,手操着日本警察制服與水手服女學生的戲偶,帶來有別於傳統戲服的新鮮視覺;跳脫布袋戲框架的實境互動表演「算命仙開房間」,操偶師以抽牌算命方式,和觀衆近距離接觸,帶來滿滿驚喜;適合親子參與的換穿戲服練身段、DIY戲偶等體驗;與「島內散步」合作的走讀遊程,帶領觀衆深入戲窟景點。
近距離欣賞操偶師技藝精湛的布袋戲算命體驗。(圖/大稻埕創意街區發展協會)
重塑豐富的戲窟生態圈
用創新、多元形式詮釋傳統戲曲,讓不同偏好的羣衆都能找到喜歡的活動,吸引年輕世代共同參與,纔是傳統戲曲的延續之道,也是讓老街區重溫歷史記憶、豐富藝文內涵的一種方式。協會將活動安排在平日夜間演出,亦是希望以擾動老時光情懷但不擾民的期間限定活動,慢慢推動大稻埕的夜生活發展,活絡夜間經濟,讓更多人有機會看見在地的夜間之美。
藉由戲春大稻埕帶起的傳統戲曲文化復興,協會期待重塑大稻埕的戲窟生態圈,讓大稻埕再度成爲發展傳統藝術的重鎮,李宇智描述協會擘畫的願景:「戲窟文化重建後,當大家來到大稻埕,就像走逛一個開放式的傳統表演藝術中心。」
本文作者:林蔚靜
(本文摘自《臺北畫刊4月號663期》)
(本文摘自《臺北畫刊4月號6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