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暴雨改變鹽度 文蛤收成不足3成

雲林縣沿海文蛤遲發性災損,收成不到3成損失慘重。(張朝欣攝)

雲林縣8月豪大雨後文蛤災情陸續浮現,臺西鄉文蛤養殖達上千公頃,此次受損情況相當嚴重,漁民強調今年初缺水又炎熱,文蛤已有1波受損,沒想到本月初又連續強降雨,文蛤2度受損,很多文蛤池甚至全軍覆沒,收成不足3成,由於貨源大減,傳統菜市場文蛤已漲至每臺斤100元以上。

雲林縣臺西鄉是臺灣主要文蛤養殖地區,產量約佔全臺6成,這幾年因天氣因素與養殖環境影響,收成僅約5成左右,今年面對旱澇交替,收成更是往下探底,只有3成甚至更少,漁民這幾天忙着打撈暴斃的文蛤,一籃籃的文蛤都已腐敗,池邊四處可見廢棄文蛤殼。

「臺西養殖權益促進會」常務監事黃淑鈴指出,8月的連續強降雨,讓文蛤池的池水鹽度劇烈轉變,此次的雨水來得又大又急,漁民根本來不及調節鹽度,只能眼睜睜看着文蛤池水滿溢,面對遲發性災損的來臨。

黃淑鈴表示,文蛤養殖1甲地成本約50萬元,這次豪大雨讓許多漁民的文蛤全軍覆沒,損失慘重,運氣好的還能撈到少數倖存的文蛤,但大多是小粒文蛤,1臺斤僅能賣到80元,大粒文蛤要120元左右,預估市面上大粒文蛤會因缺貨而持續漲價。

市場攤販說,大粒文蛤價格高,還不一定有貨,大多是供應給餐廳,建議消費者可改買赤嘴等其他貝類,偶爾也會有野生文蛤,但數量不多需預訂,價格亦不便宜。

雲林縣臺西試驗場副研究員周昱翰表示,面對日益嚴重的極端氣候,漁電共生養殖文蛤是可考慮的新形態養殖方式,主要在於漁電共生的太陽能發電板上有集水溝,可將雨水排出文蛤池,減少鹽度改變;發電板也可減少文蛤池日曬面積,避免水溫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