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產電影上映潮 深度廣度齊突破

原標題:粵產電影上映潮 深度廣度齊突破

羊城晚報記者 李麗

近來,一批粵產電影集中定檔或上映。它們題材多元,手法創新,在業界和影迷間引發不小反響。5月24日,由黃軒和柳巖主演的《來福大酒店》在廣州舉行全國首場路演,影片的質量之高贏得了廣州觀衆的一致叫好,更將這股“粵產電影上映潮”推向了高潮。

講述300年前中法文化互鑑的《康熙與路易十四》,再現烽火中嶺南教育火種延續的《同學們》,兩部嶺南出品的紀錄電影均採用了情景再現的手法,讓歷史生動呈現。聚焦臨終關懷題材的紀錄片《最後的,最初的》,圍繞一家坐落在醫院對面的病友旅館展開故事的劇情片《來福大酒店》,兩部充滿人文關懷精神的電影則發揚了廣東電影中的現實主義基因。此外,改編自廣東獨臂籃球少年張家城真實成長經歷的故事片《我,就是風!》定檔5月28日,以廣州天才畫家陳元璞勵志人生爲線索的紀錄片《無音之樂》定檔6月1日……粵產電影正在廣度和深度上進一步突破自我。

《來福大酒店》:黃軒柳巖首搭,觀衆笑中帶淚

來自廣東省重點影片項目庫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來福大酒店》,因“黃軒柳巖首搭挑戰現實主義題材”的賣點而深受市場關注。影片由韓三平監製,劉博文執導,姚冠辰、劉博文編劇,黃軒、柳巖領銜主演,劉洋、張哲華主演,將於6月8日上映。5月24日,影片導演劉博文,演員黃軒、柳巖、張哲華來到首場路演站廣州,亮相廣東電影推介會,與首批觀衆見面。

《來福大酒店》圍繞着一家可以陪看病、替取藥、幫問診的小旅館“來福大酒店”展開,講述了一羣陌生人彼此幫扶、互相取暖,最終成爲“一家人”的治癒故事。黃軒化身剛出獄的“社會哥”,遇到潑辣不好惹的“老闆娘”柳巖,從未合作過的兩人碰撞出的火花令人驚喜。電影裡,兩人扮演的角色從各懷鬼胎到敞開心扉,經歷了種種磨難,最終決定一起面對困難。

除了兩位主人公之間的互動值得一看,“來福大酒店”裡病友們的日常生活也令人動容。片名中的“來福”二字是對每位客人都能早日痊癒迴歸正常生活的美好祝願,談不上豪華的小旅館卻取名“大酒店”也傳達出他們樂觀的生活態度。難得的是,柳巖飾演的“老闆娘”馬小琳聘用包括黃軒飾演的李清讓在內的幾名刑滿釋放人員,表面是爲了省工資,實際上卻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關愛。在廣州放映場,不少觀衆都感受到了該片讓人“笑中帶淚”的魅力,並對片中普通人相互攙扶面對人生困境的種種細節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主創說幕後】

劉博文:餘生遙遙,請多笑笑

(《來福大酒店》導演,編劇)

我是一名“90後”。隨着年齡的增長,我開始看到身邊的親人和朋友經歷生老病死。我發現,在很多大城市的重點醫院周邊,都會有“來福大酒店”這樣的“病友之家”,那裡對於病友來說是充滿希望的地方。我想,我要把這樣一個真實的題材做成一個故事。

在拍攝這部電影的過程中,我感悟到,其實人在面對死亡時,能做到的就是把握當下的每一分,笑着面對接下來的每一秒。這種感悟,也是我想通過電影傳達給大家的溫暖。

時間總在向前走,人生難免有遺憾,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定義自己的明天。可以常常對自己笑一笑,鼓勵和肯定一下自己。餘生遙遙,請多笑笑!

黃軒:在電影之外做更多事

(《來福大酒店》領銜主演,李清讓扮演者)

這部電影最打動我的是故事,一羣來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因爲各自的病痛,在一起共度艱難的時刻。

我飾演的三清哥(注:本名李清讓,外號李三清),他的那種內外反差是非常有意思的。另外,他跟片中的兩個兄弟、跟馬小琳、跟“來福大酒店”裡的老人們之間的情感也很微妙。他們沒有血緣,但我們能看到他們之間那種比親情更有溫度的情感,那很讓我感動。

我從小是跟爺爺奶奶一起長大的,他們也都是在我的陪伴下離開這個世界的。在他們生命的最後時刻,我其實很想跟他們交流如何看待疾病和死亡,但我當時不敢說。他們走了以後,我一直在想,我還能爲他們做點什麼呢?就在拍這部電影的中途,我跟我的團隊決定做一個小小的基金,用來療護那些臨終的患者。這個基金叫“36度”,因爲健康的人體溫是36度。我覺得它也代表着深度、廣度、寬度,以及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維度。

這是這部電影帶給我的契機,也是它帶給我的力量。

《康熙與路易十四》:再現300年前中法交流佳話

5月23日晚,“首映在廣州”之電影《康熙與路易十四》全國首映禮在廣州舉辦。這部中法合拍的紀錄電影爲獻禮2024年中法建交60週年而作,着眼於“中法故事、國際表達”,由中法專業電影團隊分別在兩國取景拍攝。影片目前已在全國公映。

《康熙與路易十四》描繪了一幅中法交流的美好畫卷,呈現了300多年前因爲路易十四和康熙兩位君主的推動,中法兩國在科技、商貿、思想文化上交流互鑑的歷史佳話。當時,康熙與路易十四惺惺相惜,神交數十年,他們互派使臣、互贈禮物,推動了中法兩國在多方面的交流互鑑。可惜兩人終未謀面,而這一歷史遺憾在電影《康熙與路易十四》中得以彌補。影片在大量史料的支撐下,還原了兩位君主的交往細節,以情景再現的方式重現了這段中法文明雙向奔赴、互相成就的歷史佳話。

影片所展示的兩位君主的傳奇故事真實且浪漫,而廣州正是這段浪漫之遇的橋樑。300多年前,正是法國第一艘抵達廣州的船“安菲特利特號”,開啓了中法之間的科技、商貿與文化交流。從那時起,廣州已成爲兩個文明交流互鑑的紐帶。因此,影片在廣州舉辦全國首映禮,別具意義。

影片具有文獻性、知識性、藝術性、趣味性的特點,多維度講述了中法經貿、文化、思想上的交流碰撞。片中,白晉、黃嘉略、南懷仁、伏爾泰、雨果、孟德斯鳩等人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悉數登場。據悉,拍攝期間,劇組得到了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法國外交部檔案館、法國國家圖書館等的支持。《聖祖算草》等珍貴文物首次公開展示,路易十四親筆信等近百件珍貴的文化遺產在片中悉數呈現。

本月12日,《康熙與路易十四》作爲第十屆法國中國電影節首部放映影片亮相巴黎,完成了影片的全球首秀,反響熱烈。

【主創說幕後】

趙子絡:我不能模仿陳道明

(《康熙與路易十三》情景還原演員,康熙扮演者)

作爲一名演員,能飾演康熙當然是非常榮幸的。最初接到邀請的時候,我很興奮,但也很有壓力。以前我拍了不少古裝戲,玄幻類的比較多,但康熙這個角色是真實存在的,所以我在演繹上必須更“落地”一些。爲此我看了很多資料和視頻,包括陳道明老師主演的《康熙王朝》,從中吸取了一些經驗,但我知道自己肯定不能去模仿他。

作爲一名帝王,康熙自然不會太喜怒形於色。但根據這部電影的內容,我抓了一個點,那就是康熙對數學、地理以及一些新奇物品的喜愛,我把這個點進行了放大。

我今天是第一次來廣東。印象裡,粵港澳大灣區電影近年來發展不錯,最近我看了《九龍城寨之圍城》,很有老港片的味道,我覺得很不錯。

徐斌:就像上了幾年歷史課

(《康熙與路易十四》製片人、廣州市廣播電視臺影視頻道總監)

紀錄電影展現的是真實的歷史,而歷史可以從很多角度去切入。我們選擇元首外交,可以說是選擇了一條最艱難的路。很多相關的歷史資料“藏”在兩國的權威博物館裡,需要進行大量調研,但假若我們選擇拍攝民間商貿交往,前期的工作可能會輕鬆很多。

作爲主創,我們每個人都在拍攝這部電影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東西。說實話,拍攝之前我們很多人對這段歷史不熟悉,但拍完以後可以說是如數家珍。就好比我們用幾年的時間上了一堂歷史課,然後把歷史課的內容以電影的方式呈現給大家。

影片在法國展映的時候,很多觀衆看完了都不願離去,他們很願意跟我們交流。我能感受到他們的興奮和驚喜,就像我們最初接觸這個題材一樣,顯然過去他們也並不瞭解這段歷史。他們會問:這是真的嗎?我們說:當然,這可是紀錄電影!

外籍演員多,是這部電影的特點。而且我們需要把在中國的拍攝和法國的拍攝整合起來,在調度上也確實工作量巨大。不過,效果也很好。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扮演兩國君主的演員特立斯坦·羅賓和趙子絡,他們都是非常年輕非常帥的小夥子,羅賓還是個中國功夫迷!

《同學們》:重睹抗日硝煙中嶺南教育火種延續

粵產紀錄電影《同學們》近日亮相廣東優秀電影觀影推介會。該片全方位重現了抗日戰爭時期,以國立中山大學、私立嶺南大學爲代表的一批華南學校,爲延續教育火種,於滾滾硝煙中歷經艱辛輾轉至粵北、在逆境中堅持辦學的故事。影片將於近期上映。

片中,人們看到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開拓者之一王亞南將《資本論》首次帶入課堂教學,“中國核能之父”盧鶴紱先生在坪石荒郊野外的古廟裡給學生講授世界最前沿的量子物理,“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丁穎志立志讓農民免受饑荒之苦,家境優越的“嶺南第一才女”冼玉清不顧勸阻毅然奔赴粵北,中國第一位女天文學家鄒儀新排除萬難堅持天文觀測,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奠基人之一杜定友在戰火中保存圖書並堅持開放閱覽,著名音樂家馬思聰在坪石完成了《第一交響曲》《F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兩部傳世之作……一批文學、藝術、物理、植物、天文、地理等領域的領軍人物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涌現,當時粵北的學術研究氣氛和成果令人矚目。

在拍攝和製作中,《同學們》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大量的史實材料爲劇本基礎,採用劇情式紀錄片的形式呈現歷史。影片在韶關、雲浮、廣州、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實景拍攝當年受抗戰影響的華南學校舊址及各校現狀,並對當年的親歷者或其家人進行專訪。影片還得到廣東省建築師、規劃師、工程師志願者協會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參與。

【主創說幕後】

曹勁:先看電影,再去歷史的現場

(《同學們》史學顧問、廣東省考古研究院院長)

從2019年6月開始,我們團隊幾乎把幾年的時間和心血都投入在還原這段歷史上,包括搜尋史料、探訪甚至搶救和修繕當年的抗戰辦學舊址。

希望大家看完電影后,也能去粵北古道看一看當年的辦學舊址。電影只有短短的90分鐘,但真實的故事遠不止這些。在歷史的現場,我們也許會有更加深刻、更加不一樣的感受。

《最後的,最初的》:陪伴者與臨終者的彼此陪伴

“首映在廣州”之紀錄電影《最後的,最初的》首映禮近日在廣州舉行,影片導演羅率和部分主創分享了創作背後的故事。

《最後的,最初的》是國內首部聚焦臨終關懷題材的紀錄電影,講述廣州幾位臨終關懷志願者的故事。他們在面臨與死亡困惑相關的人生困境時,走近臨終關懷工作,在陪伴臨終者的過程中不僅學會了面對死亡,更懂得了陪伴的真正含義。“陪伴者”和“臨終者”互相陪伴、雙向成長,最終完成與生命及死亡的和解。

【主創說幕後】

江文勇:陪伴過最年輕的臨終者才36歲

(《最後的,最初的》片中人物,臨終關懷志願者)

這部電影是7年前開始拍的。今天看完電影,彷彿所有的回憶都被喚醒了。很奇怪,片子裡很多我陪伴老人的細節,我都還記得,但當時我跟媽媽說的那些話卻全都忘了(注:江文勇母親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在片中亦有出鏡)。

我已經不記得我陪伴的人中,第一位離開的是誰了,甚至也不記得當時的場景是怎樣的。但我記得最年輕的一位才36歲,因爲車禍而被送到醫院。當時醫院跟他父親說,你兒子可能熬不過兩個星期了,於是他父親幫他準備了壽衣,我也去陪了他兩次。最後,他足足在醫院撐了半年。我覺得他很不願意走,因爲他上有老下有小,很多事情沒辦法放下。但我們能做的,只有在這個過程中陪伴他。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