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與228事件 臺灣文獻館常設展

國史館陳儀深(右),參觀臺灣文獻館《原住民族與228常設展》。(廖志晃攝)

臺灣不同族羣或意識形態的人,對228事件各有詮釋與認知,而原住民族與228事件的關係,卻顯得隱晦,鮮少被討論;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推出《臺灣原住民族與228》常設展,重新檢視原住民族在228事件中的角色,以及面對的挑戰

國史館長陳儀深表示,228事件對臺灣各族羣都造成重大沖擊,因爲臺灣文獻館典藏很多早期史料,因此由文獻館彙整策展,希望透過原住民族的觀點,呈現原住民族在228事件中的角色;而據檔案口述史的記錄,顯示原住民族各有不同的態度,包括中立、協助保護外省人,還有人以個別身分參與反抗等。

1947年228事件發生時,原住民族雖同受波及,或因當時部落社會穩定,山地鄉長皆爲原住民族,還有過去對抗日本的慘痛經驗,因此選擇先穩固族人生命鄒族高一生等人還提出「高山自治」跨族羣會議,希望以原住民族爲主體規畫高山自治縣

後來,原住民族菁英高一生等人被羅織罪名,甚至槍決後才收到不起訴書,造成生命、名譽無法挽救的遺憾,還有後代子孫的驚恐,在後續的白色恐怖中噤聲,甚至逐漸凋零消失

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並非只有政治和解,土地語言文化生活的自主,仍是未竟之業。臺灣文獻館常設展分爲征服與現代性政權更迭、228事件的抉擇、覺醒與頓挫,及創傷、平反及未來5大主題,除自身檔案外,引用搜羅國史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等館檔案資料展場史蹟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