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廠藥換臺廠藥 謀財又害命?

所謂的「原廠藥」和「臺廠藥」有何不同?而原廠藥就一定比較好、臺廠藥就沒有效果嗎?(圖片來源/健康365)

腎臟科名醫江守山對新光醫院的種種批判中,曾提到新光醫院爲增加收入,將原廠藥換成臺廠藥,賺取中間價差來謀利,比照新光醫院光鮮亮麗的形象,直批簡直是「敗絮其中」。看到這裡,民衆是否一頭霧水,所謂的「原廠藥」和「臺廠藥」有何不同?而原廠藥就一定比較好、臺廠藥就沒有效果嗎?

通常,藥物可以分爲「原廠藥」與「學名藥」,當某種新藥被成功研發出來後,即爲「原廠藥」;原研發廠商便擁有製造藥品的專利權,在一段時間內只有原廠可以製造使用,其他廠商不得製造,以保障其銷售;但只要專利權保護時間一過,其他藥廠即可依原廠商公開的資訊,生產販售相同成分、相同含量、相同劑量的藥品,而這種由其他廠商製成的藥品就叫做「學名藥」。因此,一種原廠藥,依照製造廠商不同,便會有多種學名藥,而原廠藥因爲藥效顯著,價格也會相對較高。

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任李貽恆示,「只要成分相同,加上嚴格把關檢驗、科學實證效力相當,原廠藥與學名藥,理論上沒有太大差別。」她指出學名藥成份雖與原廠藥相同,但會因成分來源不同、廠商生產流程不同或政府品質把關鬆散等因素,導致學名藥成本與藥效大打折扣。例如,臺灣某些廠商爲降低成本,多使用印度或中國的劣質原料,無法確保品質;而即使藥廠合格製造,但製作過程不夠嚴謹,也會導致製作出來的藥劑品質不夠穩定,導致效果和原廠藥落差甚大。

因此,並非不能用學名藥,只是必須確保原料來源與製作流程是否嚴謹,除了政府應嚴加把關,醫師也建議民衆在拿到藥品時,主動詢問醫師或藥師,爲自己的用藥安全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