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公會抽檢系統 購買羽絨產品認明這物就對了

消費者在選購羽絨產品時,認明臺灣羽毛公會的紅色小吊牌。(羽毛公會提供)

冷空氣一波波襲及臺灣,「如何保暖」成爲民衆關心的話題,消費者在選購羽絨產品時,認明臺灣羽毛公會的紅色小吊牌,透過臺灣羽毛公會網站中的抽檢系統搜尋,包括:羽絨產地、鴨/鵝絨成分、成分百分比、彈性質等商品資訊皆系統化公開,一眼即能輕鬆辨識優質商品,買得安心用得放心。

繼2023年11月22日臺灣羽毛公會「品質標籤暨抽檢系統」發表會後,公會挺身而出,對臺灣最大的兩個電商平臺上的熱銷產品進行抽檢,本次取得5件樣品送第三方化驗機構IDFL Taipei(臺灣愛達福樂檢驗技術有限公司),是全臺唯一通過ISO17025 實驗室認證的化驗機構,在這次抽檢中,5件中僅1件符合「產品名稱與規格相符、絨份差異允差在5%以內」,此爲臺灣羽毛公會自2023年起推廣的抽檢標準,其餘4件抽檢樣品則各有操弄,企圖在消費者眼前魚目混珠。

目前市面上關於選購羽絨產品的「坑」,主要有兩大類,第一個坑是「產品名稱爲羽絨被、內容物明示爲羽絨絲 (或羽絲絨)」,在法律上屬於不實廣告與商品表徵,有誤導嫌疑,廠商利用消費者對於相關知識的落差,企圖製造羽絨與羽絲絨相似的假象,其實,兩者雖然都是來自水禽身上的羽毛的不同部分,但最大的差異在於羽絨是立體的纖維,而羽絲絨是羽絨與羽毛自然掉落的絲狀纖維、亦或人工刻意切斷之絲狀纖維,由於絲狀物是接近平面的,並沒有空間能包含空氣、發生阻絕熱量散失的保暖作用,市售的許多產品的名稱中含「羽絨被」的字眼,在內容物中的主要成分卻是羽絨絲,羽絨絲雖然也來自水禽,但在保暖度與成本上卻與羽絨有着極大的落差。

選購羽絨產品的第二個「坑」,「品名爲羽絨被、內容物明示爲羽絨,但羽絨成分落差較大」,在法律上亦屬於不實廣告與商品表徵的不公平競爭情形。以其中一件樣品爲例,產品名稱上註明羽絨成分爲95%的羽絨被,經過第三方檢測機構化驗後,在填充物的總重量中,僅65.2%爲羽絨,即便是考慮到填充加工後會有纖維損傷的狀況,短少30%的羽絨,仍是非常大的差異,較難以用加工過程的損傷來解釋,可能性最大的原因是充填前羽絨成分即偏低。

臺灣羽毛公會於2023年10月發表「品質標籤暨抽檢系統」上路後的第一份年度報告,2024年1月發表市售羽絨產品抽檢報告,並呼籲消費者認明臺灣羽毛公會的「品質標籤」,是選購羽絨產品的最佳捷徑。臺灣羽毛公會的「品質標籤暨抽檢系統」旨在爲消費者把關,爲臺灣優質廠商與產品驗名正身,成爲消費者購買羽絨產品的「安心指標」!期待消費者使用貨真價實的羽絨產品後有良好的體驗,並且業內廠商也將因此能有良性競爭,而非以資訊落差混淆消費者或是偷工減料來做價格競爭,讓優質羽絨產品陪伴消費者,再寒冷的冬天也是暖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