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村職人生活體驗營 「烏倉寮」記錄捕烏魚文化

雲林縣四湖鄉「漁村職人生活體驗營」,記錄捕烏魚文化。(雲林縣政府提供/張朝欣雲林傳真)

雲林縣四湖鄉「漁村職人生活體驗營」,記錄捕烏魚文化。(雲林縣政府提供/張朝欣雲林傳真)

雲林縣四湖鄉「箔子寮城鄉發展協會」爲記錄早年捕撈烏魚的奮鬥精神與艱困環境,舉辦「漁村職人生活體驗營」,3日展出「縮小100倍的烏倉寮」、「重出江湖的漁網」、「大廚指導一夜幹」、「蚵貝創意七彩蠟」等成果,除了讓大家瞭解烏魚產業,更藉此永續傳承捕撈烏魚的文化歷史。

「漁村職人生活體驗營」成果發表會3日在四湖鄉箔子寮古厝食堂舉行,由雲林縣副縣長謝淑亞、雲林縣議會副議長辦公室主任蘇秉承、四湖鄉長蘇國瓏、文化觀光處副處長蘇建蒼等人共同主持,參與此次活動的地方耆老、學生、家長出席與會,爲衆人導覽解說。

謝淑亞表示,早年四湖鄉箔子寮的西岸沙洲,是臺灣海峽淺海漁產最優質的區域,捕捉烏魚的文化更是雲林沿海的特色之一,並發展出獨特的「烏倉寮」。此次「箔子寮城鄉發展協會」辦理「漁村職人生活體驗」,讓大家有如走入時光隧道,重溫早年的捕烏場景。

地方耆老解釋,「烏倉寮」是四湖鄉箔子寮地區特有的生活記憶與技藝,早期漁民在冬至前後聚集海邊捕撈烏魚,因海岸與村莊有一段距離,爲把握捕撈烏魚的最佳時機,便在海邊防風林搭建「烏倉寮」暫時棲身,隨時出海捕魚。

蘇國瓏提到,「烏倉寮」是屬於箔子寮的特殊建物,直到1981年箔子寮漁港啓用,「烏倉寮」才功成身退。今年找來村莊的孩子共同參與活動,更加深化「探索聚落原點、向海洋致敬、向先民學習」的初衷。

「箔子寮城鄉發展協會」理事長蔡心娜說,箔子寮目前已進入劍蝦與烏魚子的捕撈季節,下個月將推出「冬之魚文化祭」,歡迎大家前來體驗箔子寮的獨特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