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地震 靠科學非瞎猜

7月5日的地震預言源自日本知名漫畫家龍樹諒的「預知夢」。圖爲日本九州新燃嶽火山噴發。路透

多方預言的七月五日震災幸未成真,不知如今又要如何自言其說?受去年若干非大地科學專業人士與媒體捕風抓影謠傳「日本今年七月五日將發生南海直下型大地震」,並釀「日本沉沒、臺灣、香港、菲律賓陸地將連成一線、臺灣整個被淹沒…」預言影響,引發若干相信虛幻預言港人對日本旅遊卻步,六月初傳香港航空宣佈受往日本旅遊持續低迷影響,取消七至八月份飛鹿兒島及熊本航班,並調降飛名古屋班次數量。

這謠傳如同二○一八年臺灣王姓某君在網路上,沒科學證明根據不負責散佈:「當年在二月六日至八日,嘉南地區會發生規模七點二地震,估計最可能發生時間七日晨零時至四時。」一時間全國網路即時傳播,讓少數大衆民心受到不少紛擾。但事後不準確,人未道歉就銷聲匿跡了。

預測地震發生三大要素須包含時間、地點與規模等項,且須以一個月內、震央距離廿五公里內、同一級芮氏地震規模內等精確之量化數據,且在事前意思表示。地震科學界常以美國「古登堡-芮克特法則」提供特定能量地震之機率分佈的描述,古與芮兩位教授一生約發表近兩百篇論文,對全球地震這學門貢獻極大。芮克特教授曾針對地震預測說了重話:「嗨!除了傻瓜和吹牛之徒,沒有人會嘗試去預測地震。」這是指地震預測現在仍須努力,並須以科學方法與儀器等來精確量測,而非沒根據地任意狂言臆測瞎猜。

臺灣爲全球最大歐亞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擠之處,活潑板塊運動所釀之造山多地震、多斷層的海島,芮氏規模六以上地震平均每年三次來襲。一九八○年起我國中研院地科所與內政部等機構,在各地區進行重力測量,建置了逾萬筆數重力資料,這些科學資料顯示臺灣地殼變位與速率及其方向等,也發現地表內二公里內大地水平嚮應力,竟比同一工址垂直嚮應力還大。故地震是臺灣不可避免的宿命,大規模地震將攸關數十萬人安危與財損,政府與多位學者專家均會投入地震預測之領域研究,自然也吸引不少非科學化者來興風作浪,籲請民衆要相信大地科學家與政府努力的專業決心。

目前人類在大地科學門所使用科學儀器與技術方法等,尚不能精確預測到何月與何地百公里範圍內及幾級地震規模等,或許日後藉由AI等智慧型計算器發展,超快速每秒浮點運算次數達數兆兆次以上的算力,再驗證過去多種觸震的模式套用,將可更精準地預測地震之發生「時、地、量」與災損範圍規模,提前做好防災資源之預置及撤退避災等操練,來減少地震災難發生時恐慌,與避免如東日本三一一地震衍生核輻射外泄等二次災損發生,爲吾人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