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百水產業者遭陸禁出口 業者憂轉養魚種魚價崩盤

大陸日前將多家臺灣水產品公司登錄狀態改爲暫停出口,如今臺灣水產品幾乎都無法出口到大陸,對午仔魚、魷魚、秋刀魚等衝擊最大。(本報資料照/杜宜諳攝)

臺灣水產品輸陸再受阻,影響企業計有178家, 推估受影響產值逾60億,而養殖魚種如午仔魚等受到的衝擊遠大於冷凍出口的魷魚、秋刀魚等。業者指出,擔心養殖戶之後大批轉養其他魚種,導致供銷失衡、魚價崩盤,政府應嚴格控管明年午仔魚的放苗量。

根據農委會統計,2019年致2021年平均輸中大宗水產品部分,魷魚以3.6萬公噸18.3億元居冠,其次依序爲石斑魚0.7萬公噸14.9億元;午仔魚0.7萬公噸6.8億元;鰹魚2.8萬公噸8.4億元;秋刀魚1.8萬公噸4.4億元,以及白帶魚1.2萬公噸2.9億元。

南部張姓養殖業者表示,魷魚、秋刀魚等遠洋魚種受到的影響沒那麼大,原因在於可冷凍保存的優勢,而且遠洋魚種的市場擴及多國,不僅限大陸市場,但是臺灣賣到大陸的養殖魚種都採活魚運銷,因此午仔魚會是這波暫停輸入下受影響最大的。

該業者說,接下來要面對的就是養殖魚種轉移的問題,之前的石斑魚到這次的午仔魚銷陸都受阻,很多漁民可能會考慮轉養蝨目魚、鱸魚等可銷往他國的魚種,一旦擠壓現有供需市場,上述魚種的價格恐面臨崩盤。

臺灣鯛協會理事長、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郭建賢指出,生產苗大約每年4-5月纔會出來,明年的魚苗需求量還要再觀察,但如果漁民已經賣高價魚種習慣了,轉養低價魚的誘因就不會這麼高,畢竟佳冬、林邊魚池的租金很高,養低價魚不符成本,轉養可能會針對笛鯛等高價魚種。

郭建賢說,之前就有多次預警午仔魚很可能也被對岸暫停輸入,應該要有所準備,但臺灣的養殖戶可以說是「賭性堅強」,不到被暫停的那刻都沒有太多感覺,結果現在真的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