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耕作新模式 官田菱角產量增5倍

臺南官田農民黃文川(左)今年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慈心有機發展基金會的輔導下栽種菱角,臺南農改場4日在黃文川田區辦觀摩會。(張毓翎攝)

臺南官田農民黃文川今年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慈心有機發展基金會的輔導下栽種菱角,產量相較7年前提升5倍;黃文川說,過去都以友善耕作,但產量並不特別突出,這次在專家輔導下,既能持續以友善大地的方式栽培,又能兼顧經濟產量。

官田菱角全臺聞名,今年種植面積廣達200公頃,爲了提高菱角友善栽培技術,保育水雉生長環境,臺南農改場昨日在黃文川田區辦理示範觀摩會,邀請農友們來參觀、交流。

臺南農改場場長羅正宗表示,農改場技術人員在菱角種植前,赴示範的田區採土壤樣品分析,並利用工作會議說明每田區施肥量;在示範農戶用心配合下,四角菱於端午節前後陸續採收,雖然今年水情不理想,示範區產量仍比去年同期增加33%。

水雉又稱爲「菱角鳥」,靠菱角田的溼地生態以築巢與棲息,不過在20幾年前,許多水雉因爲農民使用有毒農藥而死亡,族羣數量一度下降到50幾隻,後來受到重視,經過公部門和民間保育團體合力搶救,並努力推廣友善耕作的重要性,讓臺南水雉數量得以恢復,如今也已超過2000只。

從郵局退休的黃文川,起初對於栽種菱角只是門外漢,不過他仍堅持採友善耕作、不使用農藥,保護約2分地的水田環境;他說,一開始產量並不好,每天平均產量約40公斤,但他不氣餒,後來在農改場等專業人員幫忙下,依照土質調整有機肥,產量逐年增加。

黃文川說,官田菱角現正值產季初期,他一天產量已經可以到200公斤,而且友善耕作的菱角價格,通常比使用慣行農法栽種的菱角還高,讓生產和生態都能兼顧。

羅正宗分享,去年農改場於官田菱農林丙火的田區設置示範區,透過栽培技術改善,菱角長得更健康,產量和品質也提升,讓農友收益增加50至100%,期許透過這次觀摩會,讓更多菱農願意投入友善耕作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