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最慘過了…揭背後2大護盤魔手

紐約期油週二續漲,盤中最高觸及33.44美元,創下2個月新高。(美聯社)

沙烏地、俄羅斯等產油國持續減產、美國鑽井臺數量創下45年來低,加上大陸原油需求幾乎回覆到疫情爆發前水準,美、陸背後兩大助力,帶動國際油價週二持續反彈,最高觸及33美元,創下2個月來新高。

受到疫情衝擊,美國油田服務公司Baker Hughes最新數據顯示,美國5月首周石油和天然氣的鑽井臺數量減少34座,總數來到374 座,創下1975 年以來新低;隨着鑽井數銳減,美國原油產量從3月中旬每日1310 萬桶高峰暴跌9.2%,目前每日減產120 萬桶。另,位於奧克拉荷馬州庫欣的儲油中心的庫存也是2月下旬來首度下滑。

大陸能源業者指出,大陸原油消耗量每日達到1300萬桶,逼近去年同期1340萬桶水位;此外,印度5月上半柴油銷耗量也較上月暴增75%。

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盟國(OPEC +)從5月至6月底每日減產 970 萬桶。沙國決定6月每日額外減產100 萬桶,總產量降至約750萬桶,若沙國兌現承諾,產量將降至2002年以來新低。除了沙國之外,科威特與阿聯酋也加入額外減產行列。

路透指出,OPEC+繼續減產,以及美國油企加大減產力度,對油市供需發揮平衡作用,預料7月初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形。

週一(18日)紐約6月期油狂飆8.12%,報在31.82美元;布蘭特7月期油大漲7.11%,報在34.81美元。截至臺北時間週二(19日)10點29分,紐約油價上漲2.73%、暫報32.69美元,盤中最高觸及33.44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