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國資公募欠薪?跑路?公司迴應!

一則“某國資公募欠薪”的消息,將公募基金北信瑞豐推到了聚光燈下。

日前,自稱爲北信瑞豐基金的員工在網絡平臺上發帖稱,在事前未與員工協商的情況下,公司已拖延一週未發薪資。還有消息稱,北信瑞豐基金辦公地點已人去樓空。

對於“欠薪”的說法,北信瑞豐方面5月22日回覆第一財經稱,所謂“欠薪”傳言爲不實信息,實際情況爲公司近期對薪資發放時間進行了調整,且當前公司運營一切正常。

所謂欠薪風波,也暴露小微公募當前面臨的困境。北信瑞豐是一家小微公募基金,目前管理規模不足30億元。數據顯示,2023年,該公司基金管理費只有1263萬元。

“欠薪”真相

上述自稱爲北信瑞豐的員工在帖文中稱,該公司發薪日一般爲當月的15日。但在此前,公司管理層並未就此進行說明。

北信瑞豐基金針對此事回覆第一財經稱,所謂欠薪爲不實信息。實際情況是,公司近期對薪資發放時間進行了調整,由原來的上發薪模式轉變爲下發薪。儘管發放日期有所變動,但所有員工每月薪資均正常、足額發放,無任何延誤或剋扣情況發生。目前,公司運營一切正常,將對網絡上未經嚴格覈實便發佈的信息採取法律手段。

所謂上發薪和下發薪的主要區別在於發放工資的時間點,一般而言,15日(含)之前發當月工資的爲上發薪制度,15日以後的則爲下發薪制度。前者可能要求企業提前準備資金。

那麼,北信瑞豐基金何時開始改變薪資發放時間,事前是否有和員工溝通?

對此,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北信瑞豐基金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薪資調整時間是從本月開始,此前當月工資提前發(即月中發放當月工資),現在改爲下月初發放。

對於員工未提前獲知相關情況,該人士說,“提前和員工進行過溝通(這個情況),(有人不知情)可能是公司在信息傳導方面還有完善的空間”。

5月22日上午,第一財經就此多次撥打北信瑞豐基金客服電話,並與對方取得聯繫。其客服人員稱,發薪模式變化屬於正常調整,公司提前召開了職工代表大會,並溝通過相關事宜。發薪模式調整,也是經過員工同意的。

此外,前述自稱北信瑞豐基金員工還提及,該公司在2021年以來三年沒有年終獎。對此,上述受訪人士均未正面回覆。客服人員僅稱,“這個問題屬於公司內部信息,不方便透露”。而前述公司內部人士則對第一財經說,“每家公司薪酬結構都不同,同一公司裡不同條線的薪酬結構也不一樣,不太好回答”。

還有消息稱,北信瑞豐基金辦公地點已人去樓空。“我們是在北京南站附近開設了新辦公地點,大部分員工都搬到這邊了,還有部分目前還在光耀那邊。”該公司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說,公司並未“跑路”,之後所有人應該都會搬到新辦公地,最近正處於過渡期。

去年管理費收入不足1300萬

北信瑞豐是一家信託系公募基金,成立於2014年3月17日,至今已有超過十年的歷史,現有股東分別爲北京信託和萊州瑞海投資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爲60%和40%。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北信瑞豐管理的基金規模爲29.3億元,在158家公募持牌機構中排名第140位。而其管理規模最大的2020年一季度末,資產規模也僅有133.95億元,行業排名94位。

據第一財經統計,除了貨幣基金以外,目前全市場單隻基金規模(不同份額合併計算,下同)超過30億元的產品共有1492只,超過134億元規模的也有110只。其中最大的主動權益類基金的規模爲411.44億元,相當於14個北信瑞豐基金。

截至目前,北信瑞豐基金在管共有15只基金產品(僅列舉初始基金),包括9只主動權益類產品。近一年來,其主動權益基金僅有一隻的業績,排在同類200名以內,即北信瑞豐研究精選,區間累計回報達10.81%,在同類產品中排名151位;其餘8只產品的跌幅在11%至36%之間。

相較而言,該公司固收類產品方面有一定表現,其中業績最好的是北信瑞豐鼎利A,近一年累計回報爲7.54%,在5238只同類產品中排名第51位;北信瑞豐穩定收益A則以近一年6.23%的回報排在第156位。

披露顯示,今年一季度,除了北信瑞豐研究精選的基金規模有所增加外,其餘14只產品的份額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其名下規模超過10億元的產品,僅有混合債券型一級基金1只,即北信瑞豐穩定收益A(23.65億元)。

規模低於1億元的產品則有12只,其中10只是徘徊在5000萬元“紅線”下的迷你產品。而自2019年以來,北信瑞豐基金近五年產品數量僅增加了4只;且2021年四季度至今,已有10個季度未發新產品,產品線規模開拓步伐較爲緩慢。

對於公募基金來說,管理費是主要營收來源,而營收往往與基金管理規模關係密切。Wind數據顯示,北信瑞豐基金近三年的基金管理費呈現下滑的狀態,2023年的基金管理費爲1263.88萬元,而2021年爲4262.48萬元。

高管、基金經理變動頻繁

作爲小微公募,北信瑞豐基金髮展十年仍“長不大”,其生存艱難背後,是來自市場存量博弈與行業馬太效應雙重擠壓。此外,人才流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北信瑞豐的管理層,變化較爲頻繁。據第一財經統計,2019年至2023年,不到5年的時間裡,該公司已變更了2次董事長,2019年11月底,其第一任董事長離任後,第二任董事長也在2023年8月中旬離任。同日離任的還有原總經理趙遠峰,任職時間不足兩年。

此外,去年4月,北信瑞豐基金督察長張恩源辭職,任職時間也只有1年9個月。當時,代理該職務的是其原董事長李永東。李離職後,公司新任董事長夏彬代任督察長,代行時間爲上任督察長離任之日起不超過六個月。目前,代行職務已經“過期”三個月,北信瑞豐基金還未有新的督察長接任。

北信瑞豐的基金經理也在流失。Wind數據顯示,自2021年至今,該公司先後離職的基金經理達到10名,新聘的基金經理則有9人。目前,該公司現有的9位基金經理中,任職年限最長的有7年,其餘8人的任職時間則不超過5年。

某中小公募公司總經理告訴第一財經,公募基金的發展邏輯並不複雜,好的業績能引來更多資金、提高規模,從而獲得管理費及資源,形成良性循環。但中小公募資源有限,業績、團隊能力、渠道宣傳等方面都可能會有一定短板,想要形成規模效應就要找到自己的特點,找到一條適合的路。“不過在當下,生存還是第一要義。”他說。

值班編輯: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