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福”之地,山綠民富產業興——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側記

(原標題:有“福”之地,山綠民富產業興——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側記)

3月6日下午5時許,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持續了兩個小時。代表們積極發言,媒體記者們的問題接連不斷。

近年來福建省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的成效,成爲會場內熱議的話題。

“生態一直是福建的優勢,請問福建是如何發揮優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爲福建的驕傲?”

面對人民日報記者提問,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周祖翼從生態文明建設爲全省帶來的旅遊收入說起。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福建全省接待遊客3257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超277億元,均創歷史新高。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我們良好的生態環境。”

近年來,福建省發揮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改革“試驗田”作用,堅持科學構建修復治理格局,完善生態修復治理機制,加強項目實施過程保障,強化生態修復日常監管,使生態文明建設更加科學化、精細化。

如今的福建,天更藍了,2023年全省設區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8.4%;水更清了,全省主要流域國控斷面優良水質比例達99%;海更淨了,全省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88.7%;山更綠了,全省森林覆蓋率達65.12%,連續45年保持全國首位,“清新福建”名片更加亮麗。

綠色不僅給福建帶來了山美水美,更成爲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底色。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趙龍表示,福建在綠色發展上具有獨特優勢,將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真正把綠色潛能轉化爲發展動能,把生態優勢轉化爲發展勝勢。

全國人大代表、莆田市市長林旭陽從企業的角度,闡釋了綠色低碳轉型給企業高質量發展塑造的新優勢。他介紹,莆田市企業已建成全球首套年產3萬噸的廢舊紡織品熔體化學法生產線,打造了集回收、再生、製造於一體的循環經濟全產業鏈,目前公司廢舊聚酯紡織產能15萬噸,行業佔比超30%。

“產業循環利用18萬噸廢舊塑料、廢舊衣服,按每噸節約2-3噸石油(來算),一年可節約石油45萬噸!”林旭陽的話讓在場媒體記者頻頻點頭。

作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重要策源地,今年2月,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印發《福建省建設全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區實施方案》,探索實現“不砍樹,也致富”。

這一點,全國人大代表、三明市市長李春在工作實踐中,切身感受到深化林權制度改革是推進山區林區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她在發言中表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更是碳庫。三明市地處山區,大力發展林業經濟,持續深化林改,是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效路徑。

持續拓寬“綠水青山”轉化爲“金山銀山”的路徑,如今已讓福建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走得更遠更穩。

“歡迎各位媒體記者和國內外朋友常來福建走走看看,領略山海秀美自然風光,體驗多元厚重歷史文化,品鑑地道特色閩菜福茶,享受有福之地的福氣福運!”周祖翼發出真誠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