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童真之眼映現星海璀璨 ——評兒童劇《遇見星海》
《遇見星海》是一臺視角新穎、選材獨特、引人入勝的兒童音樂劇。
此劇表現在抗戰背景下,延安魯藝收留的一羣流浪兒童,他們跟冼星海不期而遇,跟他的音樂創作交織在一起,冼星海以他富有靈性的音符,孩子們以他們簡單質樸的樂器,共同發聲,鳴奏出民族同仇敵愾的心曲,表達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敵鬥志,表現民族精神的鳳凰涅槃,完成了一部宏大的民族史詩《黃河大合唱》。作爲音樂家的冼星海,與作爲流浪兒的弦子、二子、小鼓、小笛、小寶,他們不同於那些拿起刀槍走上前線跟敵人拼殺的戰士,但是他們也是革命隊伍當中的重要成員,他們以自己擅長的文藝形式,鼓舞人心,教育人民,讓文藝發揮了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重要作用。在這個層面上,《遇見星海》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具體體現。
戲劇中的孩子樂團,是一個飽經戰亂的流浪小隊,他們來自東北、華北、江南、西北各地,在侵略者的鐵蹄之下失去了親人,失去了家園,只能四處逃難,聽說很多人投奔延安,他們也就走向西北;再大一點的孩子、老腔世家出身的弦子的帶領下,四處流浪賣藝求生。看到八路軍戰士們和魯藝宣傳隊員要出發上前線,他們迫不及待地要跟上隊伍,到前線殺敵,爲父母報仇雪恨。團長告訴他們,打仗的目的,就是爲了讓孩子們的人生有別的選擇,因此,把他們統統交給了延安魯藝,讓冼星海帶着他們學本領,長知識,以便將來成爲優秀的文藝戰士。
敵機突然來襲,遍地戰火硝煙,冼星海保護孩子們,躲進掩體,自己卻被壓在土牆之下,冼星海與孩子們生死與共,同甘共苦,他成了孩子們的主心骨。孩子們把他當成了父親、老師和朋友。轟炸過去,冼星海帶着孩子們在黃河邊點燃篝火取暖,望着一河的星光,他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他跟孩子們交心,給他們講自己童年故事,用樂曲安慰他們的心靈。那些星光既來自天上,也來自心上,是他們對光明的嚮往,也是他們對失去的親人的思量。從篝火旁跳躍的火星,到夜空下一河璀璨的星星,再到他們對於未來的暢想、對光明的嚮往,這場戲很有抒情色彩,很有象徵意義,也點明瞭戲劇主題。黃河的奔流不息,人民的不屈之志、敵人的殘酷暴虐、孩子們的純真天性、民族抗敵的歷史傳奇,樁樁件件作用在冼星海的心裡,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變成了他激越雄渾的樂章,他開始創作一部民族的偉大的音樂史詩。
此劇也表現了冼星海與孩子們的心靈默契。冼星海在創作《黃河大合唱》,孩子們看到他嘔心瀝血的辛苦,用他們的頑皮和聰慧,去捕捉那隻嗚嗚啼叫的鄰居家的公雞,並且爲冼星海賺到了老鄉家的土咖啡。冼星海完成了他的《黃河大合唱》,於是出現了奇特的演出場面,不僅孩子們亮出絕活,一起上陣,而且鑼鼓鐃柭、管絃器樂、油桶木棍、鍋碗瓢盆全都派上了用場,這是很有時代特點因陋就簡的音樂會演出,也是萬衆一心、抗敵救國的心聲的表達。
如果說冼星海創作《黃河大合唱》的過程是此劇的主線,那麼與其相遇的孩子們則是他偉大樂章中跳躍的一個個音符。這個劇的節奏有起有伏,最後形成一個高潮,在一系列行動中完成形象塑造和心理刻畫。
作爲音樂劇,它的音樂成分化用了冼星海的一些曲調曲式,也化用了老腔的唱段和皮影戲的表演,使舞臺的形式感增強,表現力突出。劇中兼顧了黃河大合唱的雄渾旋律與兒童們純真美好心靈表達的內在平衡,也就是在成人的世界和兒童的心靈之間建立起新的平衡。這裡既有《只怕不抵抗》“吹起小喇叭,噠滴噠滴噠”樂觀豪邁的抗敵意志的表達,也有《黃河船伕曲》等民族心聲的傳遞,還有魯藝師生們演唱的此劇的主題曲《生命中的火光》,此曲反覆出現,形成了一唱三嘆的特點。一些新寫的唱詞也很有詩意,節奏感強,朗朗上口。導演趙宇重視舞臺場面的行動性、形象性和畫面感,以載歌載舞、生動活潑的方式,表現戰時兒童特殊的生活處境和心靈世界,同時也表現了他們不懼艱難、開朗樂觀的自然天性。
此劇表現了編劇胡薇的精心設計,這是理性思考和形象創造的有機融合,比如弦子、二子、小鼓、小笛、小寶,不僅是相依爲命、抱成一團的5個孩子,而且代表着東北、華北、江南、陝北各地遭受鬼子蹂躪、失去了家長的苦難兒童,他們是戰爭中的孩子們的縮影。他們每人操控着一種樂器,代表着各自的心聲,也象徵着黃河大合唱,這首民族的偉大史詩,是由整個中華民族共同奏響的。還有星海的象徵寓意,這不僅是音樂家的名字,而且是篝火,是紅星,是天上的親人,是尋找的光明,是未來的希望的象徵。黃河的滾滾怒濤,黃河縴夫百折不回的頑強奮進,入夜時,滿河的璀璨星海,畫面感很強,表現了中華民族越挫越勇、自強不息、艱苦奮鬥、奪取勝利的精神力量。
來源:文藝報
焦點閱讀
電子郵箱:Chnjinju@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