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鏡頭看臺灣》北美館重磅推三檔視覺藝術展 呼應當今社會 展現影像的多重魅力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即日起至6月18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攝影對勒內.布里而言,鏡頭中的點、線、面以及光線不只是影像語彙的結構,也是攝影的腳本、節奏和韻律。(鄧博仁攝)

北美館《大衛.克拉耶伯:片刻冥想》;展場中高高豎立着《野火(觀火冥想)》,大衛.克拉耶伯嘗試以3D動畫、電腦計算和拍攝技術等手法,結合收集到火的圖片素材,築構出一場戲劇性的森林大火。人們面對失控的火勢,往往會做出遠離火災的反射動作,對藝術家來說,火等同於淨化的靈魂,它暨抽象又矛盾,可以代表一個人內在的心境。當我們看着緩緩延燒的火勢,令人着迷又令人恐懼。(鄧博仁攝)

北美館《大衛.克拉耶伯:片刻冥想》;大衛.克拉耶伯選擇以無聲影像揭開序幕,黑白寂靜的畫面讓觀者心靈沉澱,《巷弄內》喚起二十世紀早期電影常見的街景,投射出社會上無話語權的市井小民。(鄧博仁攝)

北美館《大衛.克拉耶伯:片刻冥想》;大衛.克拉耶伯選擇以無聲影像揭開序幕,黑白寂靜的畫面讓觀者心靈沉澱,《巷弄內》喚起二十世紀早期電影常見的街景,投射出社會上無話語權的市井小民。(鄧博仁攝)

北美館《大衛.克拉耶伯:片刻冥想》;《純粹的必要性》挪用了1967年經典動畫電影《森林王子》的角色,包括黑豹巴希拉 (Bagheera)、棕熊巴魯(Baloo)、蟒蛇卡阿(Kaa)和其他動物。電影中動物們被賦予說話的能力,牠們機靈俏皮的對白,手足舞蹈和互相調侃的劇情,都爲世人所熟悉。(鄧博仁攝)

北美館《大衛.克拉耶伯:片刻冥想》;影片中看似靜止卻有變化的《越南,1967年,德富縣臨近地區〈以峰弘道拍的照片修相而成〉》是根據一幅攝於越戰期間的著名黑白檔案照片爲靈感。呈現一架在河藩(德富縣鄰近地區)的雙引擎馴鹿(Caribou)戰機在此地被擊落三十三年後的樣貌,當年這架飛機正要緊急降落在一個臨時跑道時,誤被友軍砲火擊中,山谷中隱約的光影交替落在機身與機翼上,試圖撫慰過去的傷痛。(鄧博仁攝)

藝術家大衛.克拉耶伯30日出席《大衛.克拉耶伯:片刻冥想》開幕活動。大衛.克拉耶伯1969年出生於比利時,畢業於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及阿姆斯特丹皇家視覺藝術學院,現於安特衛普和柏林兩地居住與創作。(鄧博仁攝)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30日出席《大衛.克拉耶伯:片刻冥想》時表示:「繼『2004年臺北雙年展』與大衛.克拉耶伯合作後,本館很榮幸再次邀請他與大家分享各時期的精彩創作,本館一樓兩檔藝術家個展擁有不同背景,卻一同探尋影像感知的可能性,特別是透過影像媒介迴應歷史與文明的諸多議題,期待藉此展覽展開臺灣與比利時當代藝術的對話。」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左)與藝術家大衛.克拉耶伯(右)合影留念。(鄧博仁攝)

《生活決定意識:高重黎》即日起在臺北市立美術館正式開展,由李威儀策劃,爬梳臺灣資深藝術家高重黎40餘年的創作軌跡——以攝影、電影、裝置、動畫、影音機器等技術,考掘影像與影像機器之本質,不斷審視影音生產之實踐,並回應第二次工業革命至今,人受到自造物的影響與變革的歷程。(鄧博仁攝)

《生活決定意識:高重黎》即日起在臺北市立美術館正式開展,參觀民衆在展館內自拍與展品互動。(鄧博仁攝)

《生活決定意識:高重黎》即日起在臺北市立美術館正式開展,由李威儀策劃,爬梳臺灣資深藝術家高重黎40餘年的創作軌跡——以攝影、電影、裝置、動畫、影音機器等技術,考掘影像與影像機器之本質,不斷審視影音生產之實踐,並回應第二次工業革命至今,人受到自造物的影響與變革的歷程。(鄧博仁攝)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即日起至6月18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攝影對勒內.布里而言,鏡頭中的點、線、面以及光線不只是影像語彙的結構,也是攝影的腳本、節奏和韻律。(鄧博仁攝)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即日起至6月18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勒內.布里於1963年拍攝的標誌性肖像《抽雪茄的切格瓦拉》(Che with Cigar)則使他聞名於世。(鄧博仁攝)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即日起至6月18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勒內.布里1965年赴中國亦以影片紀錄,最後剪輯成《中國的兩副面孔》(The Two Faces of China);他曾爲瑞士德文雜誌《你》(Du)設計封面。(鄧博仁攝)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即日起至6月18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勒內.布里於北美館這次展出共500餘件作品與文件檔案,包含原版古董照片、底片印樣、印刷樣張、影片、手工書、展覽計劃、筆記、書信、拼貼、水彩等,除可見布里的攝影作品,亦可從他生活中信手拈來的多元創作中一睹其才華洋溢的藝術家風采。(鄧博仁攝)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即日起至6月18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勒內.布里於北美館這次展出共500餘件作品與文件檔案,包含原版古董照片、底片印樣、印刷樣張、影片、手工書、展覽計劃、筆記、書信、拼貼、水彩等,除可見布里的攝影作品,亦可從他生活中信手拈來的多元創作中一睹其才華洋溢的藝術家風采。(鄧博仁攝)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即日起至6月18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勒內.布里於北美館這次展出共500餘件作品與文件檔案,包含原版古董照片、底片印樣、印刷樣張、影片、手工書、展覽計劃、筆記、書信、拼貼、水彩等,除可見布里的攝影作品,亦可從他生活中信手拈來的多元創作中一睹其才華洋溢的藝術家風采。(鄧博仁攝)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即日起至6月18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勒內.布里於北美館這次展出共500餘件作品與文件檔案,包含原版古董照片、底片印樣、印刷樣張、影片、手工書、展覽計劃、筆記、書信、拼貼、水彩等,除可見布里的攝影作品,亦可從他生活中信手拈來的多元創作中一睹其才華洋溢的藝術家風采。(鄧博仁攝)

勒內.布里於北美館這次展出共500餘件作品與文件檔案,包含原版古董照片、底片印樣、印刷樣張、影片、手工書、展覽計劃、筆記、書信、拼貼、水彩等,除可見布里的攝影作品,亦可從他生活中信手拈來的多元創作中一睹其才華洋溢的藝術家風采。(鄧博仁攝)

勒內.布里於北美館這次展出共500餘件作品與文件檔案,包含原版古董照片、底片印樣、印刷樣張、影片、手工書、展覽計劃、筆記、書信、拼貼、水彩等,除可見布里的攝影作品,亦可從他生活中信手拈來的多元創作中一睹其才華洋溢的藝術家風采。(鄧博仁攝)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即日起至6月18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引起許多攝影愛好者,如圖中攝影家黃建亮特地播空前往觀賞。(鄧博仁攝)

比利時藝術家大衛.克拉耶伯(David Claerbout)來臺首次個展《大衛.克拉耶伯:片刻冥想》,自3月31日至6月25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30日開幕典禮暨記者會中,大衛.克拉耶伯親自與會,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參加開幕致詞時表示:「繼『2004年臺北雙年展』與大衛.克拉耶伯合作後,本館很榮幸再次邀請他與大家分享各時期的精彩創作,本館一樓兩檔藝術家個展擁有不同背景,卻一同探尋影像感知的可能性,特別是透過影像媒介迴應歷史與文明的諸多議題,期待藉此展覽展開臺灣與比利時當代藝術的對話。」

對大衛.克拉耶伯來說,他所有的作品具有看似對立卻能共存的特質,例如光之於影、水之於火、祥和之於驚恐、暴力之於寧靜、前景之於背景等對應關係,藉此察覺到事物的歧義性。展名「片刻冥想」以此概念出發,精選6件自1996年以來的大型錄像作品,搭配系列手繪稿展出,並運用展場獨特挑高空間,使觀衆沉靜於虛實交替的場域之中,靜心端詳瞬時與驟停之視覺畫面,提供觀者靜觀冥想的時空。

近日臺灣「狒狒」議題引起社會許多輿論,巧妙的是大衛.克拉耶伯這次來臺展出的《純粹的必要性》影片,引起我們反思如何與動物們共處。這部影片藝術家挪用了1967年經典動畫電影《森林王子》的角色,包括黑豹巴希拉 (Bagheera)、棕熊巴魯(Baloo)、蟒蛇卡阿(Kaa)和其他動物。

位於同樣於一樓展間展出的《生活決定意識:高重黎》是臺灣資深藝術家高重黎40餘年的創作軌跡-他以攝影、電影、裝置、動畫、影音機器等技術,考掘影像與影像機器之本質,不斷審視影音生產之實踐,並回應第二次工業革命至今,人受到自造物的影響與變革的歷程。「生活決定意識」中文展名引自馬克思(Karl Marx)與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洞察歷史唯物論的關鍵名句,強調物質生產條件的重要性。而英文展名以「Re-Present(再現)」爲題,回望2007年個展展名「At Present(目前/呈現)」,相隔16年後,創造自身記憶與圖像的生產關係。

近來視覺爆炸,「AI」也掀起一番視覺新革命,於北美館三樓展出《勒內.布里:視覺爆炸》,展覽由北美館協同洛桑愛麗舍攝影博物館(Photo Elysee)製作,馬克.多納迪尤(Marc Donnadieu)和梅蘭妮.貝特里西(Melanie Betrisey)策劃,爲藝術家辭世後亞洲首次回顧展。本次將展出500餘件作品與文件檔案,包含原版古董照片、底片印樣、印刷樣張、影片、手工書、展覽計劃、筆記、書信、拼貼、水彩等,除可見布里的攝影作品,亦可從他生活中信手拈來的多元創作中一睹其才華洋溢的藝術家風采。

勒內.布里(René Burri)於1933年出生,2014年辭世於瑞士蘇黎世,終其一生處於全球歷史的前線,爲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家之一。布里1955年加入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並於1959年成爲正式會員,在將近60年的職業生涯中,他以熱誠冷靜的目光記錄二十世紀後半葉的重要國際事件,足跡遍及歐洲、中東、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日本與中國,鏡頭下更不乏知名人物,如藝術家畢卡索(Pablo Picasso)、 賈柯梅蒂(Alberto Giacometti)、丁格利(Jean Tinguely),建築師柯比意(Le Corbusier)、尼邁耶(Oscar Niemeyer)、 巴拉岡(Luis Barragan),以及導演黑澤明(Akira Kurosawa)等,而1963年拍攝的標誌性肖像《抽雪茄的切格瓦拉》(Che with Cigar)則使他聞名於世。

正於北美館展出的藝術家們,雖擁有不同背景,卻一同探尋影像感知的可能性,特別是透過影像媒介迴應歷史與文明的諸多議題。因此北美館於4月1日下午2點特別推出「藝術家對談|高重黎x大衛.克拉耶伯(David Clearbout)」,邀請兩位影像創作者同臺交流,將透過主持人陳泰鬆的提問與反饋,認識他們手法各異的影像裝置作品,如何和時間性、歷史、以及影像史本身產生獨到的美學對話與思辯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