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用足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
4月2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爲的宏觀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是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立足實際,要加強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打好政策組合拳;既在超常規逆週期調節上做文章,又在財政支出結構優化上發力;推行財政科學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處理好財政政策與財稅改革的關係,讓改革爲財政政策效能的釋放更好提供製度支持。確保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爲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有力保障。
財政支出規模擴大靠前發力
2025年財政支出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29.7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2萬億元,這是加強超常規逆週期調節的重要表現,充分說明財政政策的擴張性。加大財政支出強度,需要籌集充分的資金。用好我國財政政策空間大這一有利因素,加大赤字規模,將財政赤字率提高到4%左右,是落實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的一項重要舉措。在財政收入持續增長壓力較大的背景下,赤字率提高1個百分點,意義非凡。2025年財政赤字規模達5.6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6萬億元,有效確保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僅表現在財政支出規模的擴大上,而且進一步強調財政支出進度,主動靠前發力。同樣的支出規模,支出時間越早,越快形成實際支出,政策效果越佳。
一般公共預算資金增加的同時,政府性基金預算內的專項債、超長期特別國債規模也在擴大。2025年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限額4.4萬億元,比上年增加5000億元,將爲地方化債提供更充分的財力支持。用於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的8000億元新增專項債券和2萬億元用於置換隱性債務的專項債務限額,一方面可直接爲地方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這些資金中的相當部分會進入社會資金循環,在化解連環債、恢復市場活力、降低不良資產率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2025年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規模上比上年增加3000億元,其中,8000億元用於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建設,5000億元用於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將更好得到保障,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支持力度也持續加大。特別是消費品以舊換新支持力度,從2024年的1500億元提高到3000億元,資金規模翻了一番,有助於直接降低消費者購物成本。
優化支出結構聚焦惠民生促消費增後勁
同樣數量的財政資金,通過優化支出結構,可進一步提升財政資金效益。2025年財政支出加強對擴大國內需求、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支持,財政政策惠民生、促消費、增後勁的特徵越發明顯。民生支出佔財政支出比重超70%,充分體現了“投資於人”的理念。
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對穩就業的支持。就業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工資性收入是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這類收入與就業直接掛鉤。2025年,中央財政安排就業補助資金667.4億元,支持各地落實就業創業扶持政策,統籌相關資金資源,促進充分就業,提高就業質量。聚焦重點領域和急需緊缺的職業工種,支持加大技能人才培養力度。支持實施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升示範項目,推動打造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積極支持援企穩崗,延續實施階段性降低失業、工傷保險費率政策,鼓勵企業更多吸納就業。
圍繞擴大國內需求,加強對提振消費的支持。促消費要在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上下功夫,居民收入增加,消費自然隨之擴大。2025年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超3億人將從中受益。減少居民在養老、醫療、住房等社會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支出,可以相應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央層面加大對失能老年人照護保障的統籌力度,建立健全經費保障機制,明確各級政府經費支出職責,加強對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支持,減輕家庭照護壓力。在消費新場景的打造上,在消費基礎設施的完善上,財政也發揮積極作用,新增安排獎補資金,支持地方推廣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覆蓋範圍擴大、補貼申報流程優化,更加符合消費者需要、更接地氣,提振消費的作用更加突出。
圍繞增強發展後勁,加強對教育人才、科技攻關、綠色低碳、鄉村振興等領域的支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才能爲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提供最根本的支持,爲高質量發展增後勁。財政加大科研投入,特別是基礎研究投入,爲科技創新提供有力保障。2025年中央本級科學技術支出安排3981.19億元、增長10%,進一步向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國家戰略科技任務聚焦。積極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創造更多機會,同時大力支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深入實施首臺(套)、首批次保險補償政策,加快推動重大技術裝備和新材料產業發展。中央財政制造業領域專項資金安排118.78億元、增長14.5%,推動製造業重點領域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增加教育投入,中央本級教育支出安排1744.43億元、增長5%。加強對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運用的支持,推動重點行業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加大對地方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向困難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傾斜,強化對鄉村振興等領域的支持,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補短板項目建設財政保障能力,深入實施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支持政策,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爲經濟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必須正確處理民生支出和建設性支出的關係,既盡力而爲,又量力而行。財政支出安排要立足國情實際,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防止盲目超越發展階段承諾過高的社會福利,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要豐富盤活政策“工具箱”,加強資源統籌,調動經營主體積極性,充分激發市場活力,發揮財政政策“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爲政府更好結合,放大政策效應。
用改革辦法提高財政政策效能
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作用的發揮,需要有科學的財稅體制加以支撐。必須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實現政策作用與改革深化的有機協調。多年財政政策實踐經驗表明,順應財稅改革大趨勢的財政政策,既可以收穫政策之利,又可以推動改革任務完成,最終鞏固政策成果。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系統部署,並就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提出明確要求。要加快落實各項改革舉措,研究制定關於健全現代預算制度的意見,加強預算管理各項制度舉措的系統集成、協同高效。中央對地方的財政轉移支付規模連續三年超過10萬億元,必須通過改革提升財政轉移支付效率,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清理規範專項轉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
一些地方改革經驗表明,零基預算改革可以有效促進預算資金的統籌,提高財政資金效率,進而推動財政政策效能提升。要在財政部等16箇中央部門率先進行零基預算改革試點的基礎上,深入開展中央部門零基預算改革試點,支持地方深化零基預算改革,通過改變預算編制中的不合理基數,打破財政資金分配的既有利益格局。推進支出標準體系建設,強化支出標準的約束作用,做好績效評估結果的應用。
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需要充分的財力支持。需加強同新業態相適應的稅收制度研究,讓稅收收入與納稅人的納稅能力更加匹配。發揮好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在增加地方自主財力上取得新進展,深入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提高市縣財政保障能力。
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由一系列具體的政策組成。要實施重大財稅政策全生命週期評價,及時發現和推動解決改革和政策實施中的問題,用改革的辦法提高財政政策的效能。
以系統思維提升財政科學管理水平
充分釋放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效能,離不開財政科學管理。當前,財政管理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推進財政科學管理,強化資金使用、財務會計、資產管理等多方面監督,纔能有效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能。
財政科學管理是個系統工程,要有系統思維。財政科學管理涉及財政資金全流程,資金籌集、使用以及後續績效評價,都需要科學管理。生財、聚財、用財是一系列事件,要有“經濟—財政—經濟”思維,聚財不能竭澤而漁、不能妨礙生財,用財也得考慮生財。經濟決定財政,財政反作用於經濟,要結合經濟看財政。同時,要根據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定位要求,讓財政資金運用體現國家治理的着力點和方向目標。從財政支出源頭着手,把財政管理從源頭貫通到末端、從財政部門擴展到所有預算部門,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管理體系。跳出財政管理只是財政部門管理的狹隘思維,所有財政資金使用部門和單位都要納入財政管理之中,承擔財政管理的應有職責。
要在管理的精細化上下功夫。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通過內控,加強財政管理,優化業務全流程各環節。藉助信息化等手段,盯緊財政工作的各個細節,切實改變部分領域粗放管理模式,向精細化管理要效益。
要在管理的標準化上下功夫。標準化可以有效解決共性問題,大大提升管理效率。要建立健全支出標準體系,發揮支出標準的約束作用,促進財政資金的節約。支出標準不是固定不變的,要動態完善項目支出、政府採購、資產配置等各方面標準,做到有規可依、標準清晰、約束有力。
要在管理的法治化上下功夫。法治財政是現代財政制度的題中之義。要加快形成系統完備的財政法律規範體系,堅持依法理財、依法行政,更好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財政工作。
目前,一些地方已經在進行財政科學管理試點,這對於提升財政科學管理水平,促進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效能釋放有很大幫助。必須進一步挖掘管理潛力,最大限度釋放財政政策效能,把每一分錢花在刀刃上。
(作者楊志勇 系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