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行,騎着共享單車去“種地”

一邊是急需改善業績的"共享單車第一股"永安行;另一邊是IPO折戟的智慧農業企業聯適技術。

一個重點佈局城市,一個廣闊天地在農村,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卻因各自的需求,希望通過資產重組,走到一起。

騎着共享單車去種地,這就是跨界的魔力。

跨界重組

在傳統共享出行業務陷入瓶頸,業績持續承壓之際,"共享單車第一股"永安行,希望通過跨界收購,來快速改善公司的經營狀況。

上週,公司披露籌劃重大資產重組的消息,隨即,公司股票、可轉債等宣佈停牌。

永安行(603776.SH)初步計劃,擬發行股份+現金,購買上海聯適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聯適技術")65%股權。交易對方爲聯適技術現有股東馬飛、徐紀洋和上海適誼。

去年6月,聯適技術公開披露的相關資料顯示,上述3名股東,分別持有公司33.922%、16.983%和16.626股權,馬飛是上海適誼的執行事務合夥人,他和徐紀洋分別持有該有限合夥企業47.2535%和16.6031%出資份額,二人爲聯適技術的共同實際控制人。

預計交易完成後,馬飛將成爲持有永安行5%以上股權的股東。

目前,重組事項尚處於籌劃階段,聯適技術其餘股東的交易意向還未最終確定。

聯適技術成立於2015年,主要從事農機裝備智能化和農業科技相關技術研發,是爲智慧農業提供智能化產品和解決方案的科技型企業。

一年多以前,聯適技術曾籌劃自行IPO在科創板上市,擬首發上市募集資金5.16億元,用於高端智能裝備基地建設、研發中心建設、營銷網絡及品牌建設等項目。

今年7月,公司主動撤回相關申請,終止了IPO進程。

智慧農業大拿

聯適技術創始人馬飛,今年44歲,工程測量專業畢業,大專學歷。

2004年以來,其先後在天拓天寶、華測導航、司南導航等企業任職,從技術員到部門經理,後成爲司南導航副總兼國內營銷部總監。

2015年,他從企業離職,自主創業創立聯適技術。

徐紀洋,1982年生人,測繪專業科班出身。他和馬飛在華測導航、司南導航兩家企業,有共同的從業經歷,產生過交集。

聯適技術成立一年後,徐紀洋加入,任職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並與馬飛共同控制公司。

在智慧農業領域,聯適技術有較強的積累。是國內較早推出基於北斗衛星導航的電動方向盤自動駕駛系統產品的企業、也是截至目前唯一一家農機無人駕駛系統產品通過推廣鑑定的知名高新技術企業,推動了北斗導航在農業領域的大規模應用。

聯適技術最核心的產品,是農機智能駕駛系統。公司曾在招股書中披露,旗下產品銷售區域已覆蓋全國200多個市、上千個縣,同時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根據相關協會報告,以購置補貼數量計算,聯適技術在國內農機智能駕駛系統市場份額常年保持領先。2018年-2022年,均排名行業前三,共4次拿下年度市場份額第一,累計排名行業第一。

2020年-2022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爲1.72億元、2.20億元和3.15億元;歸母淨利潤2841.23萬元、2280.22萬元和5284.93萬元,總體呈現出較好的成長勢頭。

聯適技術的發展潛力,吸引了資本的目光。2021年6月,公司引入一批機構投資者,國投創業基金、常州紅土、復星重慶基金、覆鼎二期基金、深創投、嘉興華御等,分別出資8000萬元、4000萬元、3000萬元、2000萬元、1000萬元、750萬元,認購公司新增股份,公司的整體估值超過14億元。

當時,公司與機構股東簽署相關協議,如未能在2025年內完成上市,將面臨股份回購的風險。

主動放棄IPO,而選擇重組曲線上市,不知道是否和對賭的壓力有關。

永安行式微

從成長性來看,最近兩年,聯適技術的估值應該不存在大幅調低的可能性,2023年公司IPO的發行市值已超過20億元。

這意味着,永安行收購聯適技術65%股權,需要支付的對價,至少或許需要13億元。

永安行創立於2010年,其主營業務是給有樁公共自行車做系統配套,曾拿下了這個細分領域的半壁江山。

在共享單車尚未興起的那些年,全國各地爲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微出行問題,紛紛上馬由各地方主導的公共自行車。永安行就是在這個背景之下成長起來的。

後來,摩拜、ofo等共享單車,在資本的助推下快速崛起,向全國各大城市鋪開。一時間,各色單車擠滿了大街小巷,顏色都快不夠用了。

即便在這種強競爭的環境下,永安行依靠與各個地方的合作關係,仍在一些區域市場,贏得了發展的機會。並於2017年成功登陸上交所主板,成爲共享單車行業中,第一家實現上市的企業。

共享單車大戰硝煙散去,市場格局改寫。兩強之一的ofo,從市場消失;摩拜投入到美團的懷抱,與哈囉單車形成分庭抗禮之勢。

如今,共享單車市場已基本飽和,爲數不多的玩家,考慮的重點已從市場份額轉向效率和利潤。

行業另類永安行,已提前感受到了壓力。

公司前期投入布點已基本覆蓋,新增設備銷售減少,導致公共自行車銷售收入下滑。與此同時,地方對公共出行項目需求減弱,公司承接新項目不足;存量項目到期後,轉入各地國有企業直接運營,公司運營項目收入隨之減少。

2017年-2023年,永安行營業收入從10.55億元,近乎腰斬至5.45億元。2022年和2023年,公司連續兩年歸母淨利潤虧損,分別爲-6751萬元和-1.27億元。今年,情況仍未好轉,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虧損2993萬元,同比大降350.77%。

或許,很早之前,永安行就預料到了公司公共自行車主業可能面臨的問題。早在2018年,就在氫能產業和新型存儲芯片等領域提前佈局。2023年,公司出資1.67億元,收購凱博壓力88%股權,對氫能領域進一步加註。2022年,推出氫能自行車等相關產品,推向共享出行和個人市場。

然而,多年過去,新業務始終未能爲永安行撐起一片新天地。今年上半年,公司氫能銷售及服務收入爲4870萬元,對整體營收的貢獻不足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