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難度“前所未有” 基金公司發力差異化積極求解

證券時報記者 王小芊 王明弘

自2001年國內首隻開放式基金成立以來,公募基金行業的市場規模迅速擴大,到2024年3月底,我國公募基金的資產淨值規模已達29.2萬億元,產品數量超過1.1萬隻。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公募基金行業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所面臨的問題也愈加嚴峻。“今年,基金銷售前所未有地難做。”在採訪中,滬上某公募基金總經理向證券時報記者吐露自己面臨的壓力。伴隨着跨越式發展,公募基金行業的競爭愈演愈烈,“馬太效應”也日益凸顯。在當前發展格局下,大公司佔據了渠道和規模的絕對優勢,中小基金公司突圍難度與日俱增;規模導向仍爲主流,導致基金產品頻陷同質化而無法自拔,基民賺錢也是難上加難。

如何營造有活力的良性競爭,打造特色化的營銷方式,從“重銷量”轉向“重保有”,實現基金公司與投資者利益綁定,是行業必須解決的問題。近日,證券時報記者採訪了多位公募基金從業人員、第三方研究機構和相關學者,嘗試找出問題的解決之道。

營銷“內卷”事出有因

對於中小公募而言,基金營銷常常是個棘手的問題。相比大型公募,中小公募的營銷預算大幅受限,直接導致其品牌知名度不足、渠道資源匱乏以及人員配置不充分等一系列問題。

品牌知名度,是中小基金公司在營銷過程中面臨的一大困境。滬上某中型公募的市場部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募基金是面向個人投資者的產品,基金公司本身的知名度在銷售環節中起到的作用至關重要,“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良好的品牌形象,通常是消費者選擇產品的第一步,這一規則在基金行業同樣適用。”在他看來,要突破品牌知名度的困境並非易事,尤其對於中小公募而言,由於在品牌建設方面天然處於不利的位置,因此提升知名度將是長期而艱鉅的任務。

此外,在當前降費的大環境下,中小公募還面臨着營收下滑的壓力。與大型公募不同,許多中小公募仍在盈虧邊緣掙扎,稍有不慎就會面臨虧本的風險。因此,突圍也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

上述市場部負責人還向證券時報記者透露,面對激烈的競爭,中小公募的選擇其實非常有限,主要有三條道路可走:

一是靠產品創新來博取市場關注,但這條道路充滿挑戰。由於公募產品高度同質化,許多產品在設計和推廣過程中缺乏吸引力,難以引起投資者的興趣。

二是藉助渠道資源賦能,但中小公募在這方面同樣處於不利地位。公募基金的代銷渠道,包括傳統的銀行、券商、保險公司與獨立的基金銷售機構等,中小公募往往無法滿足傳統渠道的嚴格准入標準。另外,在獨立的第三方基金銷售平臺上,流量已經成爲稀缺資源,相關位置的推送價格也水漲船高。

三是培養明星基金經理,這也曾是不少中小公募實現“突圍”的絕佳方式。不過,隨着明星基金經理不斷推陳出新,這一賽道已逐漸變得擁擠,加上明星基金經理出現產品業績大幅回撤等系列負面現象,“造星”模式正日漸失效。

“究其原因,還是因爲產品同質化太過嚴重,基金營銷也成爲了‘內卷’的重災區。”該市場部負責人無奈感慨。

除了以上問題,人員配置不足也是中小公募在營銷方面的一大短板。由於銷售團隊規模有限,中小公募難以全面覆蓋和觸及所有潛在投資者,特別是缺乏金融知識的長尾客戶羣體。“我們並沒有足夠的資源去覆蓋這部分人羣。”上述市場部負責人表示。

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品牌知名度、渠道資源,還是明星打造、人員配置,都與基金公司的營銷預算息息相關。在採訪中,多位公募從業人員都表示,營銷預算受到掣肘,是他們無法大展拳腳的重要原因。

不過,證券時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儘管大型公募基金公司擁有更充足的營銷預算和強大的銷售資源,在品牌影響力方面也佔據優勢,但他們的基金營銷也同樣面臨着挑戰。廣州南方學院劉蕙副教授認爲,基金公司的營銷預算和最終成果之間的關係,並非簡單的線性正相關關係。在她看來,大型公募雖然擁有更豐富的銷售資源,但營銷成果未必遠超中小公募,關鍵在於如何將營銷預算有效地轉化爲具體的營銷行動。

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吳粵寧表示,雖然增加營銷預算通常有助於提升營銷成果,但基金的規模增長卻不僅僅依賴於銷售,更取決於基金的業績表現。

市場信任亟需重建

貓頭鷹基金研究院總經理矯健對證券時報記者強調,在當前市場環境下,無論是大型公募還是中小公募,都面臨着市場信任的難題。

市場對基金難以信任的根源,恰恰來自“屢試不爽”的基金營銷方式。包裝明星基金經理、緊追市場熱點佈局、打造“爆款基”與“日光基”……這些方式曾經讓一部分基金公司嚐到“甜頭”,迅速擴大了管理規模,卻也給基金銷售帶來了嚴重的“後遺症”——在市場低迷、估值低位時,基金銷售變得困難;而當市場熱度攀升至高點時,基金規模反而大幅擴張,但這種情況下涌入的投資者,常常遭遇大幅虧損。

“雖然公募基金的商業模式是靠規模收管理費,但如果我們始終把規模看得太重,總是利用人性的貪婪,在高點將投資者吸引進場,然後在他們虧損後迎合其恐懼心理,引導他們迴流到貨幣基金或債券基金,這種‘高買低賣’的惡性循環,會損害投資者對基金行業的信任。從長遠看,這對行業的健康發展是很不利的。”上述某公募基金總經理對證券時報記者直言。

事實上,當一位曾經爲公司帶來巨大名利的知名基金經理出現人設“塌方”,其所在公司也會受到不小程度的反噬。例如,前段時間深受市場關注的諾安基金前知名基金經理蔡嵩鬆,因涉嫌行賄給諾安基金的聲譽造成了不小的負面影響。

對於名人IP可能帶來的流量反噬,吳粵寧認爲,基金公司必須注意IP風險管理,避免給品牌形象和營銷效果帶來負面影響。不過,儘管“去明星化”已經成爲公募行業的營銷共識,但調轉“船頭”的過程並不容易。

“市場的投資偏好已經變了,但是很多基金公司、基金產品、參與基金銷售的個人和機構,其實還沒變。”在談及“反噬”這個問題時,矯健的回覆頗爲直接,基金公司要做到差異化營銷,就要充分了解負債端的真實需要,“如果這件事情沒有做好,基金營銷可能始終走不出困局。”

在他看來,“重建信任”是實現差異化營銷的關鍵所在。首先,是銷售渠道和基金公司之間要重建信任。在做市場調研時,矯健注意到,儘管渠道端在高層層面上已經恢復了樂觀態度,並準備推廣相關產品,但在具體執行層面,即所謂的“毛細血管”層面,卻表現得極度謹慎。“渠道對權益類基金產品的信任度已顯著下降,這種不信任已經擴散到支行和分行的管理層,且不僅針對個別基金經理。”矯健說。

其次,在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之間,信任也要重建。“公募行業不乏這樣的規律——當基金經理業績不佳時,公司可能會忍耐,但當忍耐到了極限並將其裁員後,這個基金經理往往會迎來新的春天。”矯健認爲,基金公司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培養人才,如何考覈人才,而不是以“割韭菜”的方式高頻考覈和挖角基金經理。

最後,基金經理也需要和自己重建信任。“當前市場環境下,很多基金經理其實非常困惑,儘管他們努力工作,積極開展電話會議和市場調研,但產品的最終淨值表現可能仍不理想。其實,在財富管理行業,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自處。”矯健認爲,在市場風格快速變化的當下,基金經理需要重新準確地定位自己,並仔細考慮是否需要調整原有的投資框架,是否仍應維持原有的個人風格和形象,甚至需要考慮是否應該對之前的一些表態進行公開認錯等。

“基金公司和渠道之間這種不健康的共生關係,必須通過某種方式來打破,纔有可能重新建立基金行業在市場上的信任度。”矯健表示,預計這個重建過程將會非常漫長。不過,樂觀來看,未來模式的進步和變更,也有可能減小銷售資源差距給基金公司帶來的影響。

差異化營銷正當其時

在基金營銷格局面臨重新洗牌的當下,越來越多的公募已經提前一步開啓了差異化營銷的戰略。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一些頭部公募已開始淡化“造星”模式,加強風險管理,同時提升了對平臺整體的宣傳。

以國泰基金爲例,對於主動權益類產品,該公司採取了均衡投資策略,不再一味追求熱門賽道。在營銷上,公司更注重對其投研平臺的整體推廣,倡導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的理念,淡化對單個基金經理的過度宣傳,避免“造星”帶來的潛在風險。

與此同時,頭部公募還積極發展差異化的營銷策略,不僅突出公司的品牌特色,還強調與投資者的長期陪伴。

國泰基金推出的《深夜食堂》,就是一個典型例證。在這個欄目中,伴隨着美食的香味和夜晚的微風,受邀的基金經理與投資者輕鬆且深入地探討生活和投資的話題。這種親切的交流方式,幫助投資者理解了市場的信號與噪聲,解答了他們在日常投資中遇到的疑惑。《深夜食堂》通過線上直播形式,打破了地理和時間的限制,使得更多的投資者能夠參與進來。目前,該欄目覆蓋了多個主流直播平臺,觸及逾8000萬人次,贏得了投資者的廣泛好評。

中歐基金也在投資教育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2023年,中歐基金積極參與中基協組織的“一司一省一高校”“基金行業話養老”兩項專題活動,涵蓋7個省市,進入16所高校,舉辦了19場線下投教活動。此外,中歐基金還結合公益活動,如“牛拉鬆公益徒步挑戰賽”,在徒步過程中與投資者共同探討養老知識。在線上,中歐基金推出的《養基問歐歐》《一起聊聊》《研究深一度》等系列節目,累計傳播量已達到1.63億次。

對於中小公募而言,由於在預算方面與頭部公募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如何把資源用在“刀刃”上,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就成爲了決定營銷成敗的關鍵所在。

劉蕙認爲,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中小公募要想在市場中脫穎而出,可以採取的策略之一就是與大型金融機構或科技公司合作,共享資源,拓寬銷售渠道,實現互利共贏。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重視與渠道關係的維護,已經成爲了許多中小公募重點發力的策略。

例如,以各地渠道團隊爲支點,大成基金打造了全國性的渠道服務品牌——“和光之旅”。2023年,“和光之旅”系列活動覆蓋全國近30個省份,服務渠道上千次。通過線下沙龍、大型培訓等形式,在爲渠道客戶傳遞專業知識的同時,也加深了基金公司與銀行渠道間的互動交流。

在上海橘淶金服董事長兼總經理王文清看來,中小基金公司想要突圍,就要在重點產品和優勢資產上集中資源,用最大的資源去支持公司最有競爭力和賣點的產品觸達目標投資者,實現有效銷售。

東吳基金就告訴證券時報記者,相對於大型基金公司廣泛的產品線,他們更傾向專注於符合自身優勢的特定市場。東吳基金的產品主要聚焦在科技領域的成長股,而在固定收益領域,他們期望在零售債券基金方面取得突破,並繼續強化“固收+”的產品優勢。

長安基金市場部負責人周密也表示,公司在固定收益產品上擁有不錯的長期表現,接下來將繼續專注於固收業務,通過與投研及銷售團隊的緊密合作,強化在該領域的品牌影響力。

矯健認爲,中小公募基金公司想要實現市場突破,提升產品透明度是關鍵策略之一。“作爲基金研究機構,我們經常收到反饋,渠道端更傾向於銷售透明的產品。”他舉例稱,如果主動型基金經理能夠清晰地展示其投資策略、與基準的偏差以及整個投資框架,雖然不能立即提升產品的銷量,但能顯著增強投資者對產品的信任度,從而助力解決營銷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