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市值三天蒸發4萬億,黃仁勳年薪漲六成

文/瑞財經 許淑敏

“我只希望,今天不是我的巔峰,不是頂峰。所以我像往常一樣努力工作,以確保我在未來還有更多的巔峰。”

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第 130 屆畢業典禮,英偉達創始人、CEO黃仁勳發表了一段題爲“迎難而上抓住機會”的演講。

他旗下的英偉達,也在上週達到了巔峰。6月18日美股收盤,英偉達股價大漲,總市值達3.335萬億美元,超越微軟、蘋果,成爲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但隨之迎來連續三天的暴跌,累計下跌幅度逾13%,市值已跌破3萬億美元,排名跌回第三。

儘管當前股價已有回漲,但市場對於英偉達的發展前景呈現兩級分化的態度。部分聲音認爲英偉達掌握着中高端芯片的絕對話語權,長期投資屬性仍較強。

但亦有部分意見認爲,英偉達收入過度依賴幾大互聯網巨頭,比較單一。再加上,現下各家互聯網巨頭紛紛自研芯片,甚至組成聯盟,企圖撼動英偉達“一家獨大”的主導地位。

未來,英偉達的市場份額難免受到影響。

不少高管正選擇減持英偉達股票。根據Washington Service的數據,剔除6月10日1股拆10股的影響後,英偉達的高管和董事們已經累計減持了約77萬股股票,套現金額超過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0億元。

根據公司的年度申報文件,黃仁勳在公司2024財年的薪酬總包約爲3400萬美元,比2023年增加了60%。

01

三天蒸發4萬億元

英偉達成爲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只有一天的時間。

截至6月18日美股收盤,英偉達報135.58美元,總市值達3.335萬億美元,刷新歷史記錄,一舉超過微軟和蘋果。

但隨之,英偉達股價連跌三日。6月20日、6月21日、6月24日,英偉達累計下跌逾13%,市值蒸發557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055萬億元),總市值回落3萬億美元以下,排名跌回第三。

一番超漲過後,英偉達股價繼續回調。正如Hightower的首席投資策略師StephanieLink此前提及,英偉達股票“被過度追捧了”。

市場以爲,英偉達還未有真正的實力支撐全球市值第一的位置。其營收、淨利潤雖增長勢頭正猛,但基數仍較低,未及蘋果、微軟。

以2023年業績來看,英偉達營業收入爲609.22億美元,同比增長125.85%,淨利潤爲297.60億美元,同比增長581.32%。而蘋果總營收3833億美元、歸屬於普通股東淨利潤969.95億美元,微軟全年營收則達到2119.15億美元、歸屬於普通股東的淨利潤723.61億美元。

英偉達增長的勢頭能否持續,以及持續多久,均爲不確定因素。

英偉達在人工智能領域佈局深、廣,且掌握着中高端芯片的絕對話語權,華爾街對其長期發展,大多持樂觀態度。

但一段時間以來,英偉達與AI相關的半導體股票漲幅太大、太快,投資者顯然過分狂熱。

這導致市場更爲脆弱,一旦行業不利消息、情緒散出,相關股票的震動往往會強烈一些。

今年已發生多次暴跌事件。

4月19日,英偉達股價曾重挫10%,創下了四年來的最大跌幅,盤中市值一直跌破2萬億美元。

當時下跌的理由爲,與英偉達合作多年的超微電腦股價大跌23%。彼時,超微電腦宣佈推遲發佈財報,市場擔憂業績不及預期,悲觀情緒蔓延至英偉達。

3月8日,英偉達股價跌幅5.55%,創2023年5月份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當時,瑞穗分析師JordanKlein認爲,“英偉達急跌就是所謂的漲勢疲憊現象。當它們(芯片股)開始下跌時,你會看到量化交易掀起的拋售,然後是散戶擔憂,這隻會加速。”

而本輪英偉達股價回調,亦有部分市場人士擔憂英偉達發展前景。

思博瑞投資管理公司的投資組合經理NevilleJaveri提及:“在短期內,投資者可能會開始對AI產生疲勞,或者更擔心指數集中度。”

幾次的暴跌,市場都有部分人士聯想至二十多年前的互聯網泡沫。

瑞穗分析師Jordan Klein早前就表示,英偉達和一些與AI相關的半導體股票的爆炸性上漲勢頭似乎“有點不健康”,會讓人想起1999年和2000年瘋狂的互聯網泡沫時的心態。

方舟投資首席執行官凱西·伍德此前在一封致股東信中,也將英偉達與互聯網泡沫時期的思科進行對比,思科當年一度上漲了71倍,但隨後幾年暴跌約90%,此後二十年未接觸至高點。

如何避免成爲下一個思科,或許是英偉達當前最重要的課題。

02

潛在風險

英偉達又再次回漲。

截至6月25日美股收盤,英偉達股價暴漲6.76%,報126.09美元,總市值重回3萬億美元。6月26日收盤,英偉達股價微漲0.25%。

股價依然是大幅波動的狀態。交易平臺CMCMarkets首席市場分析師JochenStanzl稱,“我們在英偉達身上看到的是典型的波動性,當股價像英偉達那樣快速上漲時,這種波動是可以預料到的。”

每次暴跌之後回調,諸如此類評價英偉達的聲音不絕於耳。

市場上多數以技術性因素,來判斷英偉達股價的起與落。但實際影響因素或許遠不止資金調整,更與整體市場前景、企業基本盤等相關。

最新季度財報公佈,英偉達業績超預期,又宣佈將對股票進行“1拆10”,面向更多散戶,以此一路推高了股價。

但從這份財報當中,可以窺得英偉達一些潛在的風險。

2025財年第一財季,英偉達總營收260億美元,同比增長262%,淨利潤148.81億美元,同比增長628%。其中,數據中心業務貢獻了英偉達的絕大部分營收,收入達226億美元,同比增長427%,與上一財季相比增長23%。

但遊戲和AIPC業務營收爲26億美元,與上一財季相比下降8%,專業可視化業務營收爲4.27億美元,與上一財季相比下降8%,均呈現增長放緩的趨勢。

按照英偉達CFOColetteKress解釋,“第一季度數據中心業務的增長主要源自於Hopper架構AI芯片出貨量的增加,尤其是H100,而這一季度的重要亮點之一是Meta宣佈推出Lama3開源大模型,其採用了2.4萬個H100。大型雲服務提供商大約佔據數據中心收入的45%左右。”英偉達CFO ColetteKress表示。

於此,英偉達主要業務主要來源於幾家互聯網巨頭,收入比較依賴B端大客戶。但可以看到,互聯網巨頭基於安全、利益等因素,紛紛啓動自研AI芯片。

最近,Intel、AMD、Google、微軟、Meta、博通、慧與(HPE)、思科(Cisco)等八大科技巨頭,合計市值上看7.6兆美元,成立了UALink聯盟,爲AI數據中心網絡制定新的互聯技術標準,挑戰英偉達NVLink的主導地位。

黃仁勳之前便說過,英偉達“比地球上任何人都擁有更多的競爭對手”,同時還要面對來自客戶的競爭。今年2月底,英偉達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中,在包含AI芯片等多個類別中,首次將華爲認定爲“最大競爭對手”。

市場調研公司MoorInsights&Strategy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PatrickMoorhead認爲,儘管英偉達的主導地位“在未來六到九個月內”不會改變,但投資者應關注“生態系統中的企業是否在盈利”。

上述人士提及,“例如Adobe、Salesforce、SAP和ServiceNow等軟件公司,如果企業和消費者不爲他們新的AI功能支付更多費用,整個盈利鏈條將中斷,就像我們在互聯網泡沫中看到的那樣。”

英偉達四面楚歌,5月底,新浪財經消息稱,美國正在限制英偉達和AMD在中東的人工智能芯片銷售。

雖是芯片行業巨頭,但英偉達並非“高枕無憂”。

英偉達高管已經在陸續減持股票。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披露的信息,當地時間6月13日-6月21日,黃仁勳合計減持英偉達股份72萬股,套現總金額近950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約6.9億元。

根據Washington Service的數據,剔除6月10日1股拆10股的影響後,英偉達的高管和董事們已經累計減持了約77萬股股票,套現金額超過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0億元。

據報道稱,自5月22日英偉達公佈第一財季業績以來,超過三分之一的內部人士選擇了減持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