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歐洲必須搞清楚中國在其脫碳議程中扮演什麼角色

來源:環球時報

英國《金融時報》6月17日文章,原題:歐洲必須搞清楚中國在其脫碳議程中扮演什麼角色 在布魯塞爾宣佈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初步關稅之後,雙方必須做出關鍵的決定。歐盟必須在秋季確認(或不確認)關稅。中國必須決定是否以及如何進行反擊。這些決定將相互依存:毫無疑問,中國政府將根據各國政府所採取的立場,提出針對性的反制。

但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在歐洲的脫碳議程中,中國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對於歐洲人來說,當務之急是搞清楚如何將脫碳——尤其是在大概10年內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汽車——和促進國內綠色科技產業這兩個目標聯繫起來。

歐洲人每年購買的約1000萬輛汽車是否全是零碳排放並在歐洲生產?還是所有汽車都是零碳排放,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中國?抑或是優先確保在歐洲購買的大部分電動汽車都在歐洲生產,即使這意味着無法實現所有新車很快都是零碳排放汽車的目標?

歐洲的目標不明確,導致實現目標的途徑也不明確。顯然,歐洲不希望中國完全主導歐洲的電動汽車市場,就像太陽能電池板一樣。

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對待快速實現汽車電動化的承諾,考慮到歐洲產業迄今爲止進展緩慢,期望實現這一目標是不現實的。歐洲人購買的新車中,仍然只有約15%是純電動汽車,其中約1/4是在中國製造的。

實際上,我們需要在上述第二種和第三種方案之間做出選擇,即利用中國進口產品作爲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同時保護國內產業,甚至不惜推遲或中止交通領域的脫碳進程。

不幸的是,後者正是美國現在走的道路。美國加徵的100%關稅實際上將中國電動汽車拒之門外。由於無法獲得更便宜的電動汽車,這些關稅削弱了《通脹削減法》說服美國人進行脫碳革命的能力,這會危及電動汽車的推廣,因爲不是所有消費者都想買且能買得起特斯拉。如果國內市場的需求預期不夠大,生產能力就不會有相應的增長。

問題的關鍵在於,兼顧歐洲產業發展與脫碳目標的綠色產業貿易政策,會使消費者最終購買電動汽車的成本更高還是更低。目前的方向是前者,但也有辦法做到後者。

這種辦法將明確允許從中國大量進口,但同時採取更加積極的政策,爲國內生產商確保可靠的電動汽車市場。

必須將企業用車的稅收優惠政策從傳統汽車轉向電動汽車。德國可以在不增加預算負擔(甚至節省預算)的情況下,在這方面大有作爲。補貼應要求低碳足跡,實際上是爲歐洲汽車製造商保留准入權。最好的辦法是採取泛歐盟激勵措施,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歐盟可採取行動要求成員國提供激勵措施。

而中國也應通過更有力的消費者激勵措施,進一步推動國內電動汽車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出口壓力,這將使歐洲在政治上更容易接受繼續進口。

要達成這一共識,乃至堅持下去,中歐需要比現在更多的信任。重新贏得歐洲的友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北京,但歐洲領導人可以儘自己的一份力量,向外界展示這種友誼的吸引力。(作者馬丁·桑德布,喬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