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航母海外首秀赴亞太 引發“炮艦外交”警惕
當地時間5月1日,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離開朴茨茅斯海軍基地,前往蘇格蘭參加演習。“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戰鬥羣5月22日已啓程遠航亞太地區,任務期長達7個月。人民中國供圖
經過一年多的宣傳造勢,享受過英國女王和首相親自登艦的打氣和壯行,承載着昔日“日不落帝國”復興夢想的英國海軍“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戰鬥羣,當地時間5月22日啓程開赴亞太,執行其首次遠洋部署行動。英國國防部消息稱,“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戰鬥羣赴亞洲首航,是英國當代最大規模的海空武裝海外派遣行動,將幫助英國與印太地區加深接觸,在國際事務特別是“印太”事務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據悉,在爲期28周的部署行動中,“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戰鬥羣將穿過地中海前往紅海,從亞丁灣抵達阿拉伯海,再從印度洋駛向菲律賓海,然後北上至西太平洋,最後返回英國。其間,他們將到訪印度、新加坡、韓國、日本等40個國家、參加70多場活動,包括參與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反恐行動、在地中海與法國航母並駕齊驅、與日本自衛隊舉行聯合軍演等。
多家英媒確認,這艘英國航母屆時將進入南海航行,但不會穿航臺灣海峽。英國首相約翰遜5月21日在“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上發表廣播講話時稱,這次部署行動“充滿信心但不尋求對抗”,“不希望與任何人爲敵”。但觀察人士注意到,早在該航母2017年正式服役以來,英國前國防大臣邁克爾·法倫等多位英政府官員、多家英媒,都曾反覆炒作航母編隊要來南海“碰瓷”。英國《金融時報》近日更是高調打出過“挑戰中國,脫歐後的英國試驗‘戰艦外交’”標題,還刻意避開“歷史包袱”沒有使用“炮艦外交”一詞。
作爲英國曆史上建造的排水量最大的水面戰艦,也是英國海軍目前的最強戰艦,“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擺足架勢遠航亞太,“刷存在感”的目的昭然若揭。英國國防大臣本·華萊士曾說,“當我們的航母戰鬥羣起航時,‘全球英國’的旗幟將高高飄揚。這彰顯了我們的力量和影響力,拉近了我們和朋友的聯繫,也重申了我們對解決當前和未來安全挑戰的承諾”,“我們要在半年多時間裡向世界證明,英國並不是在倒退,而是在前進,並會在塑造21世紀的國際體系中發揮積極作用”。
所謂“全球英國”,是英國2016年“脫歐”公投結束後提出的理念,目的是對衝“脫歐”帶來的不利影響,重塑英國在全球舞臺上的領導地位。隨着亞太地區逐漸成爲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板塊、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該地區的地緣戰略重要性愈發凸顯,英國也加大了在亞太、印太地區的介入力度。在今年3月公佈的外交、國防與安全政策報告中,英國明確了“轉向印太”的戰略方針,認爲該地區正在成爲世界地緣政治的中心。派航母前往亞太巡航的軍事手段,成爲英國向印太區域“傾斜”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是英國1982年與阿根廷爆發馬島戰爭以來首次向海外派遣如此規模的航母戰鬥羣。不過,英國海軍的當下綜合實力,似乎難以支撐其“全球英國”戰略企圖。艦載機是航母的核心打擊力量,但據公開信息,本來號稱最多可搭載36架F-35B戰鬥機的“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最終僅搭載了18架,其中只有8架來自英國皇家海軍,另外10架均由美國海軍陸戰隊部署。爲提升英國航母戰鬥羣的護航實力,美國和荷蘭還各自提供了一艘防空戰艦。三國混編的航母大隊真實打擊能力如何,被軍事觀察家認爲也要畫上一個問號。
各方普遍認爲,英國航母此次遠航,“力量展示”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比如,一位海軍專家直言不諱地說,“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戰鬥羣遠赴亞太,更像是失去“海上主宰”地位的英國用來展示身份的“面子工程”。英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彼得·裡基茨勳爵也說,“這是外交舞臺,而不是軍事戰略”。
隨美國起舞,也在避免完全被綁上美國戰車
爲美國推行“印太戰略”助力、在武器裝備上抱緊美國大腿,“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此次遠行,多方位體現了英國作爲美國盟友強化與美國關係的決心。除了航母上搭載的10架美國戰鬥機、一艘護航美軍防空戰艦,航母上搭載的1700多名人員中,同行的還有25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補給基地定在日本,海軍專家分析認爲,也是因爲美軍第七艦隊司令部在日本橫須賀設有海軍基地。
值得關注的一個“巧合”是,幾乎在“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出發的同一時間,美國“里根”號航母離開日本橫須賀港,開始新一年度的部署。美國《外交學者》雜誌指出,英國“脫歐”後,更加強調傳統的英美“特殊關係”,希望依靠美國來維繫甚至擡升其全球地位。航母追隨美國巡航亞太,是英國提升國際地位的“難得機會”。
從“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此次巡航的路線和活動看,除了會與美日配合開展聯合軍演,英國還特別表示,會在太平洋上與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一起參加紀念“五國防務安排”50週年的演習。軍事專家杜文龍分析稱,這表明英國有自己的安排和分寸。英國內心知道,這支航母編隊並不是來打仗的,實際作戰能力也不強;如果在亞太地區完全按照美國的戰略意志行事,比如“闖領海”等越線動作,很容易激怒中國等相關國家,從而將自身置於危險境地。
這也可以解釋,爲什麼多家英媒在報道中刻意高調放出消息稱,“伊麗莎白女王”號此次前往日本的途中,不會途經臺灣海峽,而是從臺灣東海岸通過。《外交政策》雜誌網站分析認爲,這反映出當前的英國仍未理順本國在中美戰略競爭中的定位,在對華問題上陷入了立場困境。
英國表面上打着“區域和平穩定”的旗號,但這個曾經的殖民帝國大張旗鼓“重返”亞太,註定會爲地區局勢增加軍事上的不確定性,在本地區製造更多緊張氛圍。作爲域外國家,英國上一次派出航母來到“印太地區”,還要追溯到“Ocean Wave 97”遠航行動,而那次的任務只是從香港接回參加完香港迴歸中國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儲和末代港督彭定康。
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在迴應相關問題時強調,今日之世界已不是百年前的世界,今日之中國也不是百年前的中國。南海不應成爲大國博弈之海、炮艦橫行之海。域外國家不遠萬里跑到南海來耀武揚威、挑動事端、製造緊張,纔是南海“軍事化”的根本原因。中國軍隊將採取必要措施,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堅定維護南海地區和平穩定。
現如今,英國內部的分裂危機正在加劇,經濟復甦仍面臨諸多挑戰。分析人士指出,英國政客們應該捫心自問,徹底反思和摒棄曾經的殖民心態和帝國舊夢,好好想一想“後脫歐時代”“後疫情時代”的路該怎麼走。
本報深圳5月2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