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這種行爲被禁!

近日,《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從多位銀行業內人士處獲悉,近日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發佈《關於禁止通過手工補息高息攬儲維護存款市場競爭秩序的倡議》(以下簡稱《倡議》),明確銀行應將手工補息納入監測管理範圍,嚴禁通過事前承諾、到期手工補付息等方式,變相突破存款利率授權要求或自律上限。

採訪中,多位銀行業務人員告訴記者,“手工補息”在零售業務、對公業務中都可能出現。相對而言,零售存款自律管理更嚴,而在金額相對更高的對公存款中,藉手工補息以實現“高息攬儲”的情況更多。華中地區某農商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行近期收到省自律機制的文件,專門要求加強對公招標存款的自律管理,該類存款利率上限要嚴格執行存款利率自律上限規定。

1 銀行開展違規“手工補息”自查

所謂手工補息,是存款計付利息過程中因特殊性、差異性計息需求,在系統無法自動完成結息的前提下,採用專用補充計息交易進行手工計息處理。

這一操作本該用於查漏補缺,但也存在被“濫用”現象。

“各類銀行都可能存在濫用‘手工補息’的現象,對部分個人類客戶、公司類客戶事先承諾高於標價的存款利率。”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向《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指出,一些銀行可能會通過表內的方式,將補貼的利息按月或按季、按年發放到客戶賬戶內;也有一些銀行則通過更隱蔽的表外方式,藉助其他名目,返還給客戶。

針對行業亂象,《倡議》明確,手工補息是對業務操作失誤的勘誤環節,不應異化爲繞開內部定價授權、實施變相利率補貼的違規行爲。銀行應嚴格規範自上而下的存款利率授權管理,確保利率定價、利息支付、覈算統計等工作合規有序。將手工補息納入監測管理範圍,完善系統建設,確保補息可追溯至相應單筆業務。嚴禁通過事前承諾、到期手工補付息等方式,變相突破存款利率授權要求或自律上限。

同時,《倡議》將推動銀行採取實際行動進行整改。據悉,《倡議》的發佈日期爲2024年4月8日。根據要求,銀行此前違規作出的補息承諾,在付息日一律不得支付,同時銀行應立即開展自查。

2 取消存款“隱形成本”

在銀行業息差承壓的大背景下,當前銀行對各類存款產品合理定價、管控額外成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銀行副行長張毅曾在該行2023年業績發佈會上直言,今年中行對高成本存款業務的壓降力度會非常大。對協議存款、結構性存款、三年期以上的大額存單等產品制定了合理的增長目標,會適當控制此方面業務的佔比。

嚴查“手工補息”濫用情況,有助於銀行管理負債成本。

董希淼指出,商業銀行應減少對存款的利息補貼以及利息之外的費用,進一步壓降存款的隱性成本。“部分大型銀行補息一般由系統自動操作。由於大型銀行利率上浮幅度較小,通過系統操作進行補息等較爲常見。這擡高了銀行存款成本,是一種‘飲鴆止渴’行爲。倡議發出之後,預計相關銀行將有所收斂,不得以‘系統計息不是手工補息’等爲藉口,故意規避自律機制的文件要求。”董希淼說。

不過對於部分銀行而言,一些“吸金利器”不再後,攬儲壓力仍是不得不考慮的現實。

“存款任務一直都有,光靠客戶存款自然增長肯定是完不成任務的,最後還是要自己想辦法完成。”一位大行一線業務人員向記者感嘆。

“近兩年由於居民存款熱情上升,大部分銀行存款規模增速較快,‘高息攬儲’現象有所減少。不過不同銀行的負債情況、息差壓力、攬儲策略存在差異,仍有部分銀行追求存款規模。”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告訴《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

劉銀平指出,各類銀行的利率定價策略具有較大差異。目前國有銀行的定期存款利率趨於一致,股份制銀行的差異性也不大。城商行和農村金融機構由於在規模、網點佈局、客戶基礎、社會公信度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存款利率差異也較大,攬儲壓力也更大。

3 壓降高息存款仍在進行時

整體來看,當前商業銀行壓降攬儲成本仍是大勢所趨,而包括大額存單、智能存款等在內的高息產品正在“失寵”。

劉銀平介紹,2024年3月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發行的長期大額存單數量較少,部分銀行早已停發3年、5年期大額存單。“一方面,這與當前利率走勢有關。利率下行趨勢下銀行不願意爲長期存款支付更高的成本,且銀行息差壓力加大,需要優化負債結構、壓降高成本存款。另一方面,近兩年居民存款熱情較高,銀行存款規模增長較快,而貸款投放難度較大,銀行吸收長期存款的積極性不高。”

大額存單的利率優勢也不復存在。北京地區一位大型銀行業務人員告訴記者,目前,該行3年期大額存單利率和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已拉平;1年期大額存單利率僅比利率上浮後的定期存款利率高0.1個百分點。另一位基層業務人員則向記者推薦了複利3%的儲蓄類保險,並表示目前考慮配置這類產品的客戶增多。

隨着存款利率一降再降,當前銀行攬儲需要尋找新的突破口。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壓降長期限存款後,銀行攬儲可以通過強化服務質量和客戶體驗,開發新的存款產品或優化現有產品,藉助數字化轉型提供便捷的存款服務,同時大力加強銀企產學合作吸引和保留存款。

本文源自中國銀行保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