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格局生變 股份行規模增勢猛

本報記者 楊井鑫 北京報道

伴隨着資管新規的實施及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銀行理財在經歷了“破淨潮”和“贖回潮”的衝擊之後,市場格局也悄然地發生了鉅變。

從已披露的數據看,國有大行理財公司在激烈的市場搏殺中逐漸放慢了腳步,而股份行理財公司則乘勢而起,憑藉渠道擴張和多元的產品策略實現了規模上的反超。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股份行理財公司的理財規模高增長與渠道的擴張緊密相關。在多數銀行理財產品實現交叉銷售之後,銀行理財公司產品之間競爭更加白熱化。在打破銀行理財客戶之間壁壘的同時,理財客戶的選擇更多,而忠誠度有所下降。國有大行理財公司產品銷售仍較依賴於母行渠道,產品策略上相對保守,而股份行理財公司在渠道擴建方面更激進,多元的產品策略在攬客上則能更勝一籌。

排名鉅變

普益標準數據顯示,2023年銀行理財規模排名前五的理財公司分別是招銀理財、興銀理財、信銀理財、工銀理財和農銀理財,規模分別爲2.48萬億元、2.24萬億元、1.67萬億元、1.6萬億元和1.59萬億元。其中,國有銀行理財公司佔兩席,但未進入前三。

記者注意到,國有大行理財公司2023年理財規模逐步縮水,股份行理財公司的理財規模則增勢較猛。光大理財、平安理財和浦銀理財2023年的規模增量均超過1000億元,其中平安理財的規模首次破萬億元。

對比2018年年底資管新規出臺之際,國有大行憑藉表內資產負債規模和客戶資源優勢,在銀行理財規模上領先於股份行。2018年年末,當時銀行理財規模排名前五的銀行分別是工商銀行(601398.SH)、建設銀行(601939.SH)、招商銀行(600036.SH)、興業銀行(601166.SH)和農業銀行(601288.SH),理財規模分別爲2.58萬億元、2.19萬億元、1.96萬億元、1.82萬億元和1.66萬億元。

2019年6月,我國第一家銀行理財公司成立,至2020年年底已有24家銀行理財公司獲批籌建。當時國有大行理財產品規模仍領先於股份行。從上市銀行年報公開數據看,截至2020年年末,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和郵儲銀行(601658.SH)的理財產品規模居前五位,且規模均破兩萬億元,其中,工商銀行理財產品餘額爲2.7萬億元,而招商銀行理財產品餘額爲2.45萬億元。但是,銀行理財規模增速的分化已經非常明顯。國有大行的規模增速當時都在5%以下,甚至有銀行規模已經出現了縮水,而股份行中招商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601998.SH)的增速都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

2月28日,匯華理財披露了2023年下半年經營數據。截至2023年年末,匯華理財存續產品規模爲242.54億元,規模較2022年年末509.67億元縮水了一半。

杭銀理財2023年年報顯示,截至去年末,該公司存續產品餘額爲3738.66億元,較2022年年末3599.02億元上升3.88%。貝萊德建信理財 2023年下半年理財業務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末,貝萊德建信理財存續規模約121.76億元,較2022年年末的67.4億元增長80.65%。

招商證券研報顯示,2023年四大行理財公司規模下降明顯,股份行理財公司規模增長明顯,城農商行理財公司則分化較大。券商研報測算數據,截至2023年年末,招銀理財、興銀理財及信銀理財穩居理財規模的前三。

“股份行銀行理財產品規模的增長來自於理財公司本身業績,而拓展代銷渠道是重要原因。”一家券商銀行業分析師認爲。

該分析師認爲,在銀行理財公司獨立之後,國有大行理財公司對母行的渠道依賴性更重,股份行理財公司被迫進行渠道擴張,後者的增長性更強。

渠道爲王

“在銀行理財實現了交叉銷售之後,銷售壁壘被打破了,渠道就成了關鍵。”一家股份行人士向記者透露。

該股份行人士介紹,在銀行理財公司獨立出來之前,母行對於其他銀行的理財產品銷售是排他的,換句話說,一家銀行不會去賣他行的產品,更不會主動推薦。“這就在銷售上有較高的壁壘,客戶忠誠度也很高。國有大行的渠道和客戶優勢非常明顯,股份行很難涉足其中。但是,在銀行理財公司成立之後,母行銷售渠道不僅代銷本行理財產品,也會代銷他行理財。產品之間的對比一目瞭然,銀行客戶也在逐漸分流。”

“股份行理財公司的發展策略就是在交叉銷售中擴展渠道,進入各家銀行網絡平臺之後再借助產品優勢實現獲客。”上述股份行人士認爲,國有大行理財公司的產品進入到股份行銷售渠道之後,客戶分流比較有限。但是,股份行理財產品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國有大行客戶資源紅利,產品規模也就增長較快。“如今通過國有大行App購買的銀行理財,很可能選擇的是他行代銷產品,而不是該行發售的產品。”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興銀理財代銷渠道接近500家金融機構,在業內遙遙領先。其中,不僅包含國有六大行和部分股份行,城商行和農商行亦有數百家之多。信銀理財代銷機構接近140家,華夏理財也超過百家。相比而言,國有大行理財公司的代銷機構普遍不多,中銀理財代銷機構數量最多也僅24家。

“股份行理財公司渠道的擴張模式上有一些是互換渠道,包括與互聯網銀行和中小農商行進行渠道互換,但是國有大行理財公司在渠道互換上則比較保守。”上述股份行人士表示。

前述券商分析師認爲,多數國有大行理財公司可能認爲先做好母行渠道,服務好母行客戶就行,但是,頭部股份行理財公司的資產管理能力和產品競爭力較強,願意將產品拿到其他銀行渠道銷售,這能夠帶動業績大幅提升。

“由於2021年至2022年間,銀行理財市場經歷了‘破淨潮’,投資者更注重銀行理財產品安全性,對理財公司的理財能力要求更高,這讓頭部股份行理財公司得到了投資者更多認可。”該券商分析師表示,波動的市場中,理財公司的理財能力及投資判斷力差別會體現得更明顯。

中信證券研報表示,2024 年經濟穩增長仍需維持貨幣政策的持續寬鬆,市場利率的調降仍是趨勢,理財收益優勢將更加凸顯。預計2024 年下半年理財整體規模將會重新站上30萬億元的關口。

在採訪中,對於銀行理財的定位和看法,業內實際上也存在各種聲音。有業內人士認爲,銀行理財應該屬於低風險類產品,要嚴格控制風險。目前銀行理財公司在資產配置和投研能力上與券商、基金等機構存在一定差距,應該在固收產品上下功夫,發揮專長的同時守住基本盤。

有股份行理財公司人士表示,理財產品應該是滿足投資者的各種需求,也需要多做一些創新和嘗試。“現在市場競爭很激烈,要想從中脫穎而出,就應該把握趨勢,提升差異化競爭能力。以含權類產品爲例,短期內可能市場反應一般,一旦銀行能夠做好,那麼比較優勢就能體現。”

爲了更好地服務客戶,打造銀行理財產品的競爭力,一些銀行理財公司在投資方面採取了同業委外的策略。與行業頭部券商、基金合作,對產品的收益和風險進行把關。

“隨着銀行理財公司的投資能力的增強,同業委外投資的佔比是會越來越小的。很多銀行理財公司都還是以自營投資爲主,只有在面對短板時纔會選擇合作方。”上述股份行理財公司人士稱,多數銀行理財公司的合作資源都不少,但“打鐵還是要自身硬,要加強理財公司的能力建設”。

招銀理財董事長吳澗兵2023年12月底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上表示,目前理財公司服務的客羣主要還是銀行客羣,銀行客羣對理財產品抱有低波動、收益穩定的預期,理財產品要在約定的期限內實現約定的收益,這是理財公司與其他一些相對收益排名資管機構之間的顯著差異,因此理財公司應該堅持綜合型資管機構的發展定位,建立起跨市場、全品類的資產投資能力,產品業績以絕對收益爲主、相對收益爲輔,並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投資理念、投資能力,才能以戰略定力支撐長期的商業成功。對於以自身的高質量發展爲行業發展注入新動能,則要加快能力建設,打造投研能力、資產組織能力、業務創新能力、風險管理能力、科技支撐能力和人才隊伍建設等六大能力。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