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再現“零費率”

北京青年報記者發現,6月以來,中銀理財、農銀理財、交銀理財、招銀理財、光大理財、華夏理財、上銀理財等10餘家銀行理財公司紛紛發佈費率調整公告,下調部分理財產品的費率,其中不少理財產品費率降至0.1%甚至是“零費率”。

現象

多家理財公司下調產品費率

近日,中銀理財發佈公告,2024年7月2日至2025年3月26日對“中銀理財-穩富(封閉式)2024年181期”產品費率進行優惠,即:產品銷售服務費率由0.30%(年化)下調至0.15%(年化)。

6月20日至12月24日期間,民生理財對旗下貴竹固收增利盈系列某理財產品給予了費率優惠。其中,該產品固定管理費由0.5%降至0.04%,銷售費由0.5%降爲0.15%,託管費由0.03%降爲0.01%。

光大理財也宣佈,自2024年7月6日起,對陽光橙安盈季開8號理財產品費率進行調整,H類份額銷售服務費從0.20%/年降至0.10%/年。

民生理財在6月20日至12月24日期間,對旗下貴竹固收增利盈系列某理財產品給予了費率優惠。其中,該產品固定管理費由0.5%降至0.04%,銷售費由0.5%降爲0.15%,託管費由0.03%降爲0.01%。

除上述公司外,農銀理財、交銀理財、招銀理財、華夏理財、上銀理財等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近期也都對旗下部分理財產品費率實行階段性優惠,一些現金管理類產品的管理費率直接降到零。

北青報記者梳理髮現,近期調降費率的理財產品,主要以固定收益類和現金管理類產品爲主,調降的費率主要涉及銷售費、託管費、固定管理費這三項銀行理財產品的固定費用。

市場

降費能否再現理財熱?

投資者是如何看待降費呢?北京朝陽區讀者楊女士經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對於自己持有的產品,她只瞭解產品申購和贖回都不收費,但運營過程中是否收費卻並不清楚。“聽客戶經理說都在產品說明書裡,那文件內容多,字又小,找起來太麻煩。”楊女士說。

北青報記者瀏覽多家銀行APP的理財產品銷售頁面發現,理財產品的購買頁面普遍突出的是產品歷史淨值或成立以來的年化收益率以及業績比較基準,也都明示了產品的期限、起點金額、銷售時間、申贖費率、買入確認時間、贖回到賬時間等基本要素,但並沒列出目前降費涉及的幾項固定費用。

如果想要了解產品收費的具體情況,需要點擊打開產品說明書或產品合同。比如,某國有大行近期發行的一年期產品,共25頁的說明書中,北青報記者在第9頁才找到產品費用說明:固定投資管理費是0.15%,銷售服務費是0.20%,託管費是0.02%/年,超額業績報酬按超出標準部分的60%。

楊女士說,理財產品費率降低對投資者肯定是好事,但是評價理財產品最終還是要看收益表現。她不會因爲費率折扣大就買理財,但如果是已經買過而且覺得不錯的系列,只要打折肯定優先購買。

在東城某事業單位工作的李先生坦言,自己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不太關注費率問題,因爲他自己的本金就不多,從比例看,這些收費的金額會更小。同楊女士一樣,李先生也表示會更關注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和收益波動情況。

分析

理財費率是否還有下調空間?

普益標準研究員李振宇指出,銀行理財公司近期再度掀起“降費潮”,主要原因是近期銀行多次下調存款利率,導致現金管理類及固定收益類產品的收益承壓較大,疊加美聯儲降息預期不斷下降等因素,理財產品的收益表現普遍下降。銀行理財公司通過降低費率,一方面能夠提高自身理財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保持用戶黏性;另一方面,降低費率也是對近期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的普遍下調的一種收益補償。

李振宇認爲,本次降費進一步推動了理財市場的競爭性,同時使得理財產品在與同類產品競爭時顯得更具吸引力,有助於理財公司擴大市場份額,吸引更多資金流入。短期內,降費會直接影響理財公司的收入,壓縮其利潤空間;長期來看,爲了彌補因降費造成的利潤損失,理財公司可能會加大產品創新力度,開發更多差異化、定製化的理財產品,從而提升理財公司對理財產品的研發和運營能力。

“隨着金融市場的不斷開放和金融科技的發展,理財產品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理財產品的‘階段性降費’可能會成爲一種常態。”李振宇稱。

對於銀行理財產品費率是否還有下調空間,目前市場觀點不一。李振宇指出,一方面,當前部分理財產品的費率確已降至較低水平,受制於盈利能力,後續下調空間有限;另一方面,銀行理財降費的成本相對於保持客戶黏性帶來的價值不算太高,在產品收益欠佳背景下,理財公司通過降費吸引投資者或是一種合理選擇。因此,理財產品的“階段性降費”仍會發生,但下調幅度將受限。

李振宇同時強調,降費讓利對投資者的直接影響是階段性且相對有限的,理性的投資者並不會僅僅根據費率水平來選購和繼續持有理財產品。長期來看,投資者預期目標的實現更爲重要,良好的業績表現才能真正增加客戶黏性。

文/本報記者程婕

統籌/餘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