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箱裡的名堂

音箱好比歌唱家的喉嚨,它的素質,在家庭音樂重放系統,舉足輕重。

音箱裡有兩個核心器件:揚聲器(俗稱喇叭)和分頻器。揚聲器發聲,分頻器是由電感、電容、電阻組成的濾波器,讓不同頻段的電流分流,分別送進低音、中音、高音喇叭。

功率放大器(簡稱功放)把隨音樂信號變化的電流實時放大,電流流經一個音圈,音圈是很細的漆包線繞制的,它連接着喇叭的紙盆(紙盆不一定都是紙質的,統稱紙盆)。音圈鑲嵌在永久磁鐵的縫隙裡。縫隙很小,但能保證音圈活動自如。電流流過音圈,產生交變磁場,與永久磁鐵的磁場交互作用,紙盆便隨音頻作前後活塞運動,引起空氣振動發聲。

立體聲重放,要左右各擺一隻音箱,利用人的雙耳效應,某件樂器到達雙耳有時間差,它的定位就被確定了。

音響技術不斷朝數字化迅速發展,喇叭卻仍然沿用着很古老的電磁原理。預計音響技術革命最後要攻克的堡壘,將是喇叭。在播放系統的器材中,喇叭是典型的電感負載,它的失真率很難做得很低,比音源和放大器的非線性失真率,要高几個數量級,是系統的短板。從頻率響應這個指標看,低頻做到40hz,就很不錯了。而人的聽閾的下限是20hz。音箱下限做到20hz,那就要賣十幾萬、幾十萬的天價。有位音響評論大咖說,你想聽20hz麼,那就準備賣房子吧。不過,鋼琴最低音——最左邊的那個白色鍵,也有27hz;除非你想聽基建打樁機低沉的夯地聲,不必奢求天價音箱。電腦音箱,低頻一般只到70hz左右,也一樣可聽。而且,隨着年齡增長,人的聽閾上限下限都會收縮。hz是頻率單位,每秒振動多少次,就叫多少赫茲。

爲什麼要用音箱把喇叭裝上去?喇叭倘若空置,會發生“聲短路”:紙盆前方和後方空氣的振動,相位相反;空氣會繞射,前後空氣振動相互抵消,聲音就幾乎聽不見了。因此,需要把喇叭前後隔離起來,把喇叭裝在一塊大板子上,叫障板。理論上,障板要無限大。這當然做不到。於是人們設想,如果把障板彎折,不就形成一個箱體嗎?密閉音箱就這麼來的。

密閉音箱要考慮兩點:一、喇叭背面紙盆振動的聲能量,要儘可能被吸收掉,以減低喇叭的“阻尼”。音箱內部空氣的振動,會傳遞給紙盆,產生反電動勢,本來紙盆向前振動的,它要拽着紙盆往後,我們所需要的隨信號強弱變化的振動,就會受到干擾。所以密閉音箱裡面塞滿了吸音棉。二、只需要喇叭紙盆振動,箱體理論上是剛體,它不能跟着振動。所以,音箱箱體很結實,有的內層塗上瀝青,有的用實木,有的裡面打了很多撐子。

人們又想到,能不能把音箱內振動的能量也利用起來呢?於是有了第二類音箱——倒相孔音箱。開一兩個孔,裝上倒相管,把內部空氣振動引導出來。果然,倒相音箱的靈敏度(可以換算成效率)提高了3分貝。倒相孔是個中空的圓筒,它的截面積和長度,需要根據亥姆霍茲共振原理設計。無論空氣振動頻率多麼低,氣流經過倒相管的速度都夠快的。這就容易形成“紊流”。發燒友不乏聰明人,他們拿包裝飲料用的紙質吸管,剪成倒相管長度,一根一根插進去,把倒相孔塞滿。管內空氣流動平順了,出來的低頻質量也就提升了。

來源:《閱讀時代》2022年第06期

作者:黃大榮(本刊特約撰稿人)

責編:王曉靜、編輯:鄧汝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