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印度移工 學者:政府三大不足單向宣傳「像買福袋」

臺灣新動力智庫今舉行「臺、印移工會議-跨界勞動影響下的勞工權益及文化理解」研討會,邀集學者、民間團體、公部門及產業界與會。記者葉冠妤/攝影

臺灣、印度已簽署MOU,將引進印度移工。臺灣新動力智庫今舉行「臺、印移工會議-跨界勞動影響下的勞工權益及文化理解」研討會,清大印度中心副主任、臺灣印度研究協會理事長方天賜點出,臺灣在引進印度移工上有三大不足,包括對印度認識不足、與民衆溝通不足,以及準備作業不足。

臺灣印度協會籌備處主任、德國波昂大學社會學博士孫治本表示,現在印度移工主要是到海灣國家工作,可以獲得薪水較高,但臺灣薪資對他們來說確實也有吸引力,印度方面很重視把人力輸出到其他國家,也希望能成功引進到臺灣。

方天賜表示,印度是當今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在各國面臨少子化、高齡化浪潮當下,印度仍有許多人口紅利,而現在印度與臺灣展開勞務合作,等於是願意跟臺灣分享人口紅利,來解決臺灣的缺工問題。

但他認爲,我國在引進印度移工上,認識不夠、溝通不夠,準備也不足。社會對印度的不瞭解,纔會造成國人的歧視跟誤解,政府在政策溝通上也僅是單向宣傳,而非雙向、多向溝通,「感覺像買福袋,都說裡頭很好,但不知道打開是什麼東西,所以大家會憂慮」他提醒政府不該把民衆對印度移工的關切都視爲認知作戰。

方天賜說,要如何吸引印度移工來臺,臺灣的競爭對象是其他引進印度移工的國家,因此提供印度移工安居樂業環境,增加吸引力是政府要努力的方向。他也提及,未來將需要更多精通臺灣、印度雙邊語言的通譯與中間管理人才,未來雙邊交流也不該僅限移工,也應多鼓勵印度學生來臺灣就學,政府應思考新南向政策2.0中,該如何把印度放在更合適的位置。

桃園市羣衆服務協會移工政策處主任汪英達指出,臺灣強迫勞動猖獗,在臺移工幾乎涵蓋ILO強迫勞動公約11項指標。他說,移工遭受剝削的最根本原因出在仲介費,責任商業聯盟(RBA)等規定不該讓移工付費,但勞動部至今毫無迴應,在這樣剝削嚴重的情況下,印度移工來臺恐怕只是新增更多人被虐待。

他批評,新增來源國是政府一貫政策,說法是增加僱主選擇、穩定勞動力,但這是百分百站在僱主立場,完全沒有站在移工或本國勞工處境來看,讓人感到遺憾、荒唐。他指出,通譯人才不足下,語言會是一個問題,且家事移工至今未納勞基法保障,沒有加班費、薪資遠低於國內其他勞工,但勞動部毫無解決決心,印度移工來臺後,勢必有更多申訴跟移工需求。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跨國勞動力管理組專委胡欣野強調,印度移工的引進無關乎放寬僱主資格、移工比率,只是讓僱主多一個移工來源國選擇,且只有具備聘僱移工資格的僱主可以申請,初步規畫採小規模試辦,也會要求來臺的印度移工需具備一定經歷、英文能力等,待臺灣、印度雙方召開工作層級會議,纔會進一步討論引進相關細節,日後也會視試辦情況盤點資源,建立印度通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