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海嘯無國界 人口老化加速 要趕快因應

全球人口結構改變

1950年以來世界人口不斷成長,由25億人一路膨脹至2012年的71億人,惟未來人口增加速度可能逐漸放緩,2074年人口數可能僅較2012年成長47%,爲1950~2012年180%成長速度的26%。人口增加速度的放緩,與婦女生育數目的減少密切相關,1960~1965年總合生育率5.02,然2005~2010年已降至2.53,僅爲前者的一半,且聯合國預期2075~2080年將進一步下滑至2.07,低於可維持人口結構穩定的替代水準2.1,暗示隨幼齡人口成長減緩,人口增加速度的放緩將成趨勢,且人口年齡結構將隨之產生變化。

在此同時,隨着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生活及醫療水準提高,人類壽命持續延長,65歲以上人口比重由1950年的5%增至2001年的7%,達到人口高齡化標準,且聯合國預期2013~2040年將快速增加,迄2041年高齡人口占比將達14%,象徵進入高齡社會,2083年時佔比可能進一步升至20%,符合超高齡社會定義,反映未來人口年齡結構將持續朝老化方向傾斜。

人口老化將爲經濟成長帶來衝擊。雖然需要扶養的幼齡人口占總人口比自1966年起持續下滑,但同樣無工作能力的高齡人口比重呈增加趨勢,且聯合國預期未來20~30年將加速提高,致15~64歲具有生產力的族羣負擔相應加重。根據聯

合國資料,1967年以來呈下滑態勢的世界扶養比可能於2013年趨勢反轉,意味未來適齡工作人口所需扶養人數將轉向增加。依照定義,當扶養比超過60%時,總人口中勞動人口比重過低,整體生產力低落,影響經濟成長速度,而勞動者負擔卻因受扶養人口過多而難以負荷,等同欠下人口負債。根據聯合國預測,2054年起全球將進入人口負債時期。值得注意的是,1950~1998年的人口負債主要建立在扶養幼齡人口上,未來其將陸續加入生產行列,爲後續經濟帶來成長動力,而2054年起的人口負債卻主要建立在扶養未來難以再投入職場的高齡人口上,因此特別值得關注人口老化對於經濟成長之影響。此外,人口年齡結構之變化亦可能影響金融市場。根據生命週期假說,消費具有平滑化特性,亦即相對於所得增減,消費的起伏較爲平緩。

而在工作階段,消費水準雖然隨所得增加而提升,但考量到必須爲退休後的財源預作準備,消費增加的程度一般小於所得成長幅度。而金融市場的存在,即有助改善退休後入不敷出問題,以及提供工作階段人們多餘資金運用管道。然而,隨着人口年齡結構改變,未來扶養比將逐漸提高,工作人口比例將逐漸降低,連帶影響資金需求相對增加,資金供給相對下降,不同風險程度的金融商品價格可能隨人們改變對資產配置之偏好而發生變化。

各國人口結構

人口結構老化對於經濟與金融層面之影響多屬負面。本文將從人口結構角度,從G20、N11以及臺灣之中,篩選未來在經濟成長上相對具有潛能與金融市場上相對具有機會之國家。

現況

扶養比低意味社會中生產性人口相對多,不僅勞動供給與總生產力高,投資機會多,消費與購置債券、不動產等需求亦在定期有所得來源支撐下顯得穩健,儲蓄隨所得增加而成長,獲得優良人口結構所帶來之紅利。根據2012年資料,在28國中,有13國扶養比低於50%,分別是臺灣、中國、韓國、泰國、俄羅斯、伊朗、越南、加拿大、巴西、沙烏地阿拉伯、澳洲、美國、土耳其,正在享受人口所帶來之紅利。進一步觀察,臺灣、中國、韓國、泰國、俄羅斯扶養比低於40%,反映人口紅利相較他國豐厚。然而,細究扶養族羣可知,中國、泰國多以扶養幼齡人口爲主,老化指數各僅48.2、50.79,是5國中較低者,暗示未來隨着幼齡人口陸續投入勞動市場,中國、泰國扶養比的上升將相對緩慢,人口紅利期可維持較長。

德國、印尼、歐盟、印度、英國、義大利、南非、墨西哥、阿根廷、法國、埃及、日本扶養比介於50%~60%間,處於轉變階段,未來可能逐漸朝人口紅利或是人口負債方向過渡。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德國、義大利、歐盟,老化指數均逾100,英國、法國逼近100,顯示2012年其工作階段人口之扶養負擔不僅高於人口紅利國,且多以扶養高齡人口爲主,人口老化情形嚴重,不利其經濟與金融層面。

至於菲律賓、巴基斯坦、奈及利亞,2012年處於人口負債階段,扶養比均高於60%。惟,其老化指數均低於20,顯示目前人口負擔雖然沉重,阻礙其經濟成長與金融市場發展,但未來隨着幼齡人口逐漸步入青壯年,屆時局面將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