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選/莫迪失勢「慘贏」 第3任挑戰大

印度總理莫迪(中)5月在印度北部一場造勢活動中,向支持者揮手致意。(法新社)

印度2024年大選,9億選民在一個半月內經七輪投票,6月4日揭曉結果。選前氣勢洶洶、發下豪語要在國會下院「人民院」543選席中取得超過400席的印度人民黨(BJP)卻跌破衆人眼鏡,僅單獨拿到240席,未能超過穩定多數所需的272席,而要和其所領軍的「國家民主同盟(NDA)」中其他地區性政黨組執政聯盟。

未來貧富差距仍將是印度政治主要攻防點,印度民族主義也將伴隨外交政策的擴張而愈發熾烈 。

人民黨下院輸63席 印度國大黨取得99席

相較於2019大選時單獨取得303席強勢過半,BJP在今年大選蒙受了無預期的挫敗,在國會下院總共輸了63席。而其反對黨對手、領導印度獨立、有着開國總理尼赫魯,以及其女甘地夫人等名人的「印度國大黨」卻取得了99席,較上次的52席有着近倍的成長,從近乎被消滅的狀態中重新崛起。

BJP的退卻代表了什麼?

BJP的挫敗固然有全國層面的「現任者厭惡」因素,但印度幅員廣闊,其文化多元紛雜甚至超越歐陸國家,各邦亦有其地域政治的特性。BJP本次主要在第一大省北方邦(人口2億)和第二大省馬哈拉施特拉邦(人口1.4億)大輸 ;分別輸了29席和14席,等於近7成損失席位都來自於這兩大省。

強推民族主義 失去傳統基本盤支持

北方邦人口衆多,是BJP推行印度教民族主義認同的核心省分,也是傳統的基本盤。該邦有着印度最多的穆斯林人口,以及被歸類爲「其他落後階級」的少數種姓。這些選民這次把票投給了在地的左派「社會主義黨」,而該黨屬於國大黨領軍的INDIA(印度國家發展包容)在野聯盟的一部分。

BJP在北方邦未能吸引穆斯林與少數種姓的選票,除了其強硬推行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政策(如在傳統城市Ayodhya重建羅摩寺等訴諸印度教徒的政策)引起少數族裔反感之外,由BJP接班梯隊Yogi Adityanath擔任省長的北方邦政府,未能妥善補貼貧窮人口、應對大量就業問題,造成底層人民生活困難,喪失對BJP的傳統支持,也是選舉大輸主因。

馬邦投票率創新低 國大黨狂贏12席

而在馬哈拉施特拉邦,BJP自2019年開始,和原來的政治盟友、省內本土勢力「施瓦吉之軍黨(Shiv Sena)」因爭取省長一職起衝突,造成Shiv Sena轉向和國大黨結盟。2022年,BJP分裂Shiv Sena成功,將黨內要角辛德等12名省議員挖角到BJP,造成創黨家族之領袖塔克雷不快。缺乏本土勢力動員,馬邦本次大選投票率創下55%新低,國大黨在國會狂贏12席,塔克雷的Shiv Sena則贏了9席。

選舉機器BJP透過對地方的不斷滲透收編,近幾年來成功攻入邊陲的東北幾個少數民族「七姐妹」邦,今年也首度在左派大本營、南部的喀拉拉邦插旗,讓BJP首度在該邦有國會議員,打破以往的零席次紀錄。

底層人民困頓 未能從經濟光環獲益

就經濟發展來看,BJP過去10年的執政,雖然在經濟發展和招商引資方面成績斐然,但仍有衆多底層人民生活困頓,未能從印度成爲世界第5大經濟體的光環中獲益。特別是2020年後新冠疫情的多次爆發,給許多底層民衆帶來的衝擊至今仍在;未來貧富差距仍然將是印度政治中的主要攻防點。

雖然BJP利用橫跨印度南北各邦的最大公約數,即印度教認同,來打造奠基在印度教民族主義的「國族想像」,但隨着對外開放國際資本涌入,本土大型財團掌握經濟主流的同時,以往印度下層賴以維生的小型、手作坊經濟等模式,也受到科技的挑戰而大量消減。未來BJP如何在高唱「發展」的同時,引入新經濟模式,在進行福利補貼的情況下,兼顧下層大量人民的生計,將會是最大的挑戰。

印度民族情緒 恐隨臺印交往密切發酵

莫迪將再度成爲印度總理,並已宣示第三任期將以打擊貪腐爲目標。BJP執政之中央政府在選前已經以打擊貪腐爲手段,將許多反對政黨領袖逮捕入獄。隨着印度政黨之間鬥爭的白熱化,某些特定省分的營商環境可能受到政黨惡鬥影響,BJP也可能加強打民族主義牌。在此過程中,不管是針對內部穆斯林或外部中國、巴基斯坦等國的敵意攻擊,可預見都將上升;印度的民族主義也將伴隨着其外交政策的擴張而愈發熾烈。

對臺灣來說,印度對中國態度轉硬,對臺印關係雖是正面效應,但民族情緒未來卻可能隨雙方交往日益密切而發酵,正如幾個月前,印度輿論抨擊臺灣選擇性地引進印度勞工是「種族主義」一般,雙方的誤解也可能隨着投資交往的密切而上升。

(作者曾旅居印度8年,任浦那FLAME大學社會科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