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不是中國!特魯多政府無論多麼憤怒,它只能靠自己

別看加拿大這幾年在國際上跳得歡,又是制裁這個,又是聲援那個,一副“世界警察”的做派,可一旦真遇到事兒了,立馬就現原形了。這不,最近就因爲一個錫克教領袖的死,跟印度徹底鬧掰了,還被現實狠狠地上了一課:什麼叫“弱國無外交”。

事情還得從去年6月說起,一個叫哈迪普·辛格·尼賈爾的錫克教大佬,在加拿大溫哥華的一座寺廟裡被人槍殺了。這尼賈爾可不是什麼省油的燈,印度政府一直視他爲眼中釘,認爲他在印度搞分裂主義,還把他列爲了“恐怖分子”。

本來這事兒發生在加拿大,加拿大警方隨便查查也就過去了。可偏偏,他們在調查了一年多之後,突然放出個大瓜:說是有可靠證據表明,印度政府可能參與了這起謀殺案!

好傢伙,這下可捅了馬蜂窩了。加拿大總理特魯多,那個在國際舞臺上向來以“正義使者”自居的“網紅”總理,這回是真急眼了。他直接在公開場合指責印度政府“犯了巨大的錯誤”,還把六個印度外交官給趕出了加拿大。這還不算完,特魯多還放出狠話,說要讓印度政府“承擔後果”。

你以爲這就完了?特魯多還指望着他的那些“好兄弟”們能爲他撐腰呢!他四處遊說“五眼聯盟”和七國集團,希望他們能和加拿大站在一起,一起制裁印度。結果呢?“五眼聯盟”那幾個,一個個都跟沒事兒人似的,要麼就說“需要更多信息”,要麼就說“希望和平解決”。就連平時跟加拿大關係最好的美國,也只是象徵性地表示了一下“關切”,壓根兒就沒提什麼制裁的事兒。

這下特魯多可傻眼了,他原本以爲自己這是站在了“正義”的一邊,肯定能得到盟友們的支持,結果卻發現,到頭來還是自己一個人在唱獨角戲。

說實話,就這事兒本身而言,印度政府確實做得不地道。在別國領土上搞暗殺,這可是嚴重侵犯主權的行爲,擱哪個國家都不能忍。可問題是,國際政治從來就不是講道理的地方,實力纔是硬道理。加拿大雖然是發達國家,但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跟印度比起來,那可就差遠了。

印度這些年發展勢頭迅猛,經濟總量眼瞅着就要超過英國,成了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再加上它那十幾億的人口,龐大的市場,誰敢輕易得罪?更別說印度現在還是美國“印太戰略”中的重要一環,美國還指望着拉攏印度來制衡中國呢。

所以說,加拿大這次純粹是自己撞槍口上了。特魯多估計也沒想到,自己這回是踢到鋼板了。那些平時跟他稱兄道弟的盟友們,這會兒都忙着跟印度做生意呢,誰還顧得上他這個“難兄難弟”?

就拿“五眼聯盟”來說吧,這五個國家,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表面上看是“親密無間”,實際上,還不是因爲利益才走到一起的?美國現在一心想要拉攏印度,英國脫歐之後,也急着想跟印度籤貿易協定,至於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那更是指着跟中國的貿易過活呢,誰會爲了加拿大一個國家,去得罪印度這個“香餑餑”?

要說在這件事上最尷尬的,還得說是美國。一方面,加拿大是美國的鐵桿盟友,兩國關係那是“鐵”到不能再“鐵”了;可另一方面,印度在美國的印太戰略中又佔據着至關重要的地位,美國也需要印度來幫它牽制中國。

所以,對於這起暗殺事件,美國政府的態度就顯得格外微妙。一方面,他們不能公開支持印度,畢竟這事兒印度做得確實不地道;可另一方面,他們也不能把印度得罪得太狠,畢竟以後還得指望着印度呢。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那兒玩起了“文字遊戲”。他一會兒說“對這些指控深感關切”,一會兒又說“需要更多信息”,反正就是不肯明確表態。

其實,明眼人都能看出來,美國這是在和稀泥呢。他們既不想得罪加拿大這個“小兄弟”,也不想得罪印度這個“潛力股”,所以只能在那裡打馬虎眼,hoping這事兒能儘快過去。

說到底,國際政治就是這麼殘酷。國家利益永遠是第一位的,什麼正義、道德、原則,在國家利益面前,那都是浮雲。加拿大這次算是徹底看清了現實,什麼叫“弱國無外交”,什麼叫“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估計他們這會兒心裡比誰都明白。

這邊加拿大氣得跳腳,那邊印度也不是吃素的。對於加拿大的指控,印度政府從一開始就堅決否認,還反咬一口,說加拿大是在“捏造證據”、“干涉印度內政”。印度外交部更是直接放話:“我們對加拿大政府的無理指控感到震驚和失望,這完全是毫無根據的污衊。”

爲了表達不滿,印度也對加拿大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又是暫停簽證服務,又是減少外交人員,還威脅要取消加拿大外交官的豁免權。這一套組合拳下來,直接把加拿大打了個措手不及。

印度之所以敢如此強硬,除了自身實力的提升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加拿大拿不出實錘的證據。雖然加拿大政府信誓旦旦地說,他們掌握了印度政府參與暗殺的“可靠證據”,但具體是什麼證據,卻一直遮遮掩掩,不肯公開。

有分析人士指出,加拿大很可能是在“虛張聲勢”。他們手裡可能確實掌握了一些線索,但這些線索是否足以證明印度政府參與了暗殺,那就不好說了。加拿大這麼做,很可能是想借題發揮,給印度施壓,順便在國際上刷一波“存在感”。

加拿大和印度的這場外交風波,說到底,還是國際政治“叢林法則”的又一次體現。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裡,實力纔是一切。誰的拳頭硬,誰就有話語權,誰就能制定規則。

加拿大雖然是G7成員國,經濟發達,生活水平高,但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卻始終是個“小角色”。他們缺乏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凡事都得看美國的眼色行事。這次事件,他們原本指望美國能爲他們撐腰,結果卻發現,美國根本就不想爲了他們去得罪印度。

而印度則不同,作爲一個擁有14億人口、經濟快速發展的新興大國,印度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再加上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優勢,更是讓它成爲了各國拉攏的對象。美國需要印度來制衡中國,俄羅斯需要印度來對抗西方,就連日本、澳大利亞等國,也紛紛加強與印度的合作。

在這種情況下,印度自然有底氣對加拿大說不。畢竟,對於印度來說,加拿大隻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小角色”,得罪了也就得罪了,沒什麼大不了的。

加拿大和印度的這場外交風波,給世界各國,尤其是那些中小國家,上了一堂生動的“國際政治課”。那就是,在這個“叢林世界”裡,要想生存下去,就不能指望什麼“正義”和“公理”,只能靠自己,或者,抱團取暖,尋找和自己有共同利益的夥伴。

對於加拿大來說,他們或許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外交政策。一味地追隨美國,充當美國的“馬前卒”,最終只會損害自己的利益。與其把寶押在美國身上,不如多花些心思,發展與其他國家的關係,拓展自己的外交空間。

而對於其他國家來說,尤其是那些和加拿大一樣,在國際上“人微言輕”的國家,更應該看清形勢,認清自己的位置。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會是你的“救世主”,只有自己強大了,才能真正地維護自己的利益。

至於加拿大和印度之間的這場外交風波,最終會如何收場,現在還很難說。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這場風波,必將對兩國關係,乃至整個國際政治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