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調研|中小銀行理財業務再迎監管指導,仍有銀行不願放棄申設理財公司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李願 北京報道

近日,未設立理財公司的中小銀行理財業務迎來第二波監管指導。與第一波指導不同的是,此次監管對於理財產品規模壓降明確了時間點,部分地區要求於2026年將規模清零;與第一波指導相同的是,此次各地要求繼續存在一定的差異。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調研後總結,中小銀行收到理財產品壓降通知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是當面傳達,有的是電話傳達,有的是郵件傳達,還有的地區通過正式文件傳達。

“據我瞭解,這次應該是全國所有的城商行都收到了壓降通知。”一位長期研究中小銀行理財業務的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一位山東地區的城商行人士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山東地區的城商行此前都收到了相關壓降通知。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在第一波監管指導後,不少中小銀行就開始逐步放棄了理財業務,轉而開啓理財代銷;部分發達地區的農商行則開始轉向財富管理業務,目前業務已有所成效;還有部分存量理財業務規模相對較高的銀行仍未放棄申設理財公司,但過程不太順利。

“《關於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提到理財,相關部門也提到探索構建普惠理財專屬體系,其實可以讓中小銀行作爲普惠理財的主力軍進行探索。中小銀行了解當地居民理財需求,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包含了很多當地鄉村振興等項目標的資產,充分體現了金融的人民性和普惠性。”一位南方城市某銀行相關部門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各地監管要求有所差異

據中國投資協會金融業資產管理專業委員會發布的《中小銀行理財業務發展研究報告》,自2021年以來,未成立理財公司的中小銀行和農商銀行陸續收到當地金融管理部門關於控制理財規模的 “窗口指導”,雖然不同區域、不同類型中小銀行接到 “窗口指導” 的內容和時間有所不同,有的是要求保持現有理財規模不增長;有的是要求將規模壓縮到某一時間點的存量規模;有的是要求理財規模逐月遞減,但整體的方向是要求中小銀行壓縮理財業務規模,控制理財業務的發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調研瞭解到,此次第二波監管指導總體要求是繼續壓降理財規模,並提出了具體時間點,但各地也有所區別。

“文件要求我們今年底將理財規模壓降到不高於2021年8月底的規模,同時鼓勵在2026年將理財規模清零,且在和監管部門溝通時發現,鼓勵清零進一步提升爲硬指標。”一位西部地區的城商行人士表示。

浙江地區一家農商行人士則表示,將理財規模壓降到不高於2021年8月底的要求,該行其實在2022年上半年就收到了,“如果沒有達標,就不能新發產品,至於爲何選這個時間點,不太清楚。”

“我們是接到監管部門的口頭通知,還要求我們以郵件的形式填報壓降計劃,雖然在口頭通知的時候沒有說2026年清零,但壓降計劃中有這個要求,而且態度堅決,壓降計劃是按月進行。”一位中部地區城商行人士稱。

一家東部地區城商行人士則表示,監管部門這次僅僅要求將理財產品規模壓降到2021年8月底的規模,“沒有說清零的要求,從壓降要求來看,我們壓力也不大。”

“監管部門的要求是逐年壓降,目前我們的理財產品規模已經低於2021年8月底。”一家東部地區的城商行人士稱。

多家銀行資管部門人士談及此次監管指導的影響時表示,影響會較大,不僅僅是理財規模壓降導致業務減少,客戶也會轉向其他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導致客戶流失,“即使未來能申請到理財公司牌照,客戶信任也較難恢復,規模很難提升。”同時,也有銀行人士表達了壓降理財規模對銀行品牌形象、資本市場等方面的影響,以及全社會對中小銀行信任的問題。

少數銀行仍在努力申設理財公司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不少中小銀行第一波監管指導後,就開始逐步放棄理財業務,轉而開啓代銷。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市場有491家機構代銷了理財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2021年末爲97家、2022年末爲328家。

與此同時,部分發達地區的中小銀行轉向財富管理業務,上述長期研究中小銀行理財業務的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江蘇地區不少農商行財富管理業務相對做得不錯,主要是和該行零售部門進行配合,服務一些相對的高端客戶。

還有一些頭部城商行、農商行不願放棄申設理財公司的機會。一位上市城商行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他們在當地政府部門的牽頭下,與金融管理部門進行了多次溝通,但始終沒有給出明確答覆。

據中泰證券統計,截至2023年末,部分中小銀行的存量理財規模相對較高。其中,上海農商行爲1818.94億元,成都銀行爲730.45億元,蘇州銀行爲686.60億元,貴陽銀行爲644.22億元,齊魯銀行爲575.22億元,重慶銀行爲546.44億元,長沙銀行爲535.00億元,蘭州銀行爲525.06億元,鄭州銀行、西安銀行、青島農商行規模超過300億元。

“新一批理財子牌照或在路上,存續理財規模較大的銀行更佔優勢。”中泰證券分析認爲,一方面小銀行理財壓降的節奏加快,另一方面或許意味着監管同步將加快新理財子牌照的審批。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目前監管部門仍是按照“成熟一家、批准一家”的原則穩步推進理財公司申設工作。

上述長期研究中小銀行理財業務的人士認爲,從監管政策來看,建議監管部門能否本着公平競爭、引導和規範理財發展、注重區域金融資源均衡配置的原則,儘快發佈理財公司設立標準和專營部門管理規範,對監管評級達標、公司治理良好、風險防控完善、投資能力較強的銀行發放理財公司牌照,並重點考慮中部地區、西北地區和東北地區的主要銀行和發達地區能力強的中小銀行。

“目前中小銀行可以通過完善代銷體系,培養專業的理財顧問,增強專業能力,全力維護好自身客戶關係,確保銀行穩健發展。”上述長期研究中小銀行理財業務的人士並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