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蚊制蚊?疾管署與IBM大數據模型看得到

疾管署與IBM醫療衛生服務隊,研發防蚊決策模型。(倪浩倫攝)

登革熱去年在臺肆虐,共奪走228條性命、4萬多例感染。爲強化防疫,降低病蚊媒數量和感染數量,衛福部疾管署盼引進最新沃巴赫氏菌蚊的防蚊技術,近期也和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醫療衛生服務隊合作,透過蒐集大數據來建立防疫決策模型,做爲未來使用沃巴赫氏菌蚊來防蚊的評估。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今年三月、建議各國可評估沃巴赫氏菌來控制病媒蚊的可行性,目前已有新加坡、澳洲、印尼、越南、巴西、哥倫比亞、中國等7國,陸續進行田野試驗。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解釋,沃巴赫氏菌爲環境中昆蟲共生菌,約有6成昆蟲帶菌,當中有某些特定種類會造成蚊蟲不孕。

當公蚊感染沃巴赫氏菌、並進行交配後,會使雌蚊絕育,降低病媒蚊數量、進而減少感染人數。疾管署署長周志浩說,這次和對方合作,就是希望能透過評估,瞭解「以蚊制蚊」到底有沒有效,如果有效、也要思考該如何更爲有效。

疾管署和IBM醫療衛生服務隊,自上月24日起,與6名國際專家展開3周的研究合作,期間利用國發會的open data、疾管署資料庫,蒐集國內過去蚊子、感染病例、環境資訊等資料,來了解去年感染重災區的臺南、高雄等地的病媒蚊防治方法,並以數理模式建立防疫決策模型。

IBM數位體驗中心主管Saleem Hussain說,該團隊利用一部分的大數據資料、進行推估示範:若將2萬隻沃巴赫氏菌蚊,分成7次放入環境中,每次間隔4周、共28周,模型推估病媒蚊可減少75%,受感染病例數減少60%,若是將2萬隻感染蚊,分成8次放入,每次間隔3周、共24周,推估更能降低85%病媒蚊量,感染病例也會減少超過60%。

劉定萍補充,疾管署與IBM建立的「登革熱防疫決策模型」,未來2年內也會由署內同仁不斷優化,除了預測感染蚊的防蚊效果,也可以用於評估登革熱疫苗的防疫效果;她強調,對於同樣是病媒蚊傳染的茲卡病毒,該模型也有助於做相同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