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推動教與學協調統一

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浪潮的推動下,教育領域的數字化轉型正成爲促進教育變革的重要動力。近年來,廣州市黃埔區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歷史機遇,緊貼教學教研現實需求,注重發揮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優勢,建立課堂評價、混合教研、互動教學三大數據模型,強調教與學的協調統一,使師生間形成良性互動、教學相長的生動局面,不斷提升課堂質量和育人水平。

強化“教”,建立課堂教學智慧評價模型

黃埔區藉助CSMS(智慧課堂評價系統)建立了課堂教學智慧評價模型。該模型以輔助教師精準識別課堂結構中的短板爲核心,通過靈敏反映課堂變化的效度與作用,輔助教師優化教學設計策略。模型反饋的某個指數或相關的指標出現低分時,系統自動預警,教師即可精準明確自身課堂教學優化方向。除此之外,該模型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定期迭代升級,拓展了涵蓋多樣化、針對性的課堂教學改進測評模塊,如教師配對協作分析、同一課型前後測試對比、不同學科組合在同一指標下的橫向比較,以及同一知識點的新授和複習課中的差異分析等,爲教師優化課堂教學提供了實踐路徑。

目前,在廣東省教育研究院黃埔實驗學校,該模型協助教師從目標定位、課堂調控、思維激發、評價反饋、學習體驗、目標達成等9個維度,全面把握教與學的情況以及教學目標的達成度,輔助教師適時調整教學策略。當前,學校提煉總結的“課前分層自學—課中體驗探究—課後精準評價”教學優化策略,充分凸顯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教師實現教與學的動態平衡。

服務“研”,建立訂單式混合教研模型

黃埔區利用UMU(優幕)建立了訂單式混合教研模型。該模型遵循“問需於校、問需於師”的原則,在教師一線工作中將模塊化資源、生成式AI和個性化評價進行適切性融合。

首先,學校以各學科教研組爲單位,根據自身教學需求、困惑和課後反思徵集問題,形成問題清單提交到平臺上。隨後,區級學科教研員利用平臺人工智能分類彙總等功能,瞭解一線教師的具體需求。同時,在平臺上與學校學科組長進行互動交流,對問題提出的背景、教學要求、教(學)研效果、成果願景,以及教師在教學實際中的真實狀況、存在問題及發展瓶頸等進行考察和分析,有針對性地進行修改,使問題更具科學性、實用性和嚴密性,提煉出“真問題”,最終產生有效訂單。最後,教研員針對具體問題,線下通過“研學、研教、研修”幫助教師專業化成長,線上依託UMU平臺實現“AI協同與診斷賦能”,通過課例分析、教學反思、同課異構、作業設計、數字化備課等主題,指導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共同深入參與教研,最終形成了有效的訂單式混合教研模型。該模型運行3年來,黃埔區結對幫扶佛岡地區72所學校、遂溪區域54所學校,在一定程度上以數字化教研助推了鄉村學校與薄弱學校教學質量提升。

促進“學”,建立“精準糾錯”互動教學模型

黃埔區依託無感知AI技術建立了“精準糾錯”互動教學模型。該模型圍繞培養學生自主發展能力,運用前沿人工智能技術和多模態大模型技術,採用“雲—邊—端”一體化架構設計,可在學生無任何電子設備和特殊教材教具的情況下,實現課堂數據無感知採集、作業智能批改、學情實時分析反饋、個性化學習路徑推薦和教學反饋改進等功能。依託教學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一方面爲教師開展後續的個性化教學評價、教學決策和學習資源供給等提供依據;另一方面,構建學生個人畫像,以學習數據的深度挖掘和分析讓學生全面瞭解自身學習及個人發展的潛力、優勢與不足,並以此爲依據,和教師就知識點掌握情況、學習風格、興趣偏好、能力水平等多個維度制定下學期個人發展目標和學習計劃。“精準糾錯”互動教學模型在學校的推行,爲學生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有效應對問題等提供了新路徑。

課堂教學智慧評價模型助力築牢教學育人主戰場,確保學科學習和育人成效不斷提升。訂單式混合教研模型助力教師教研工作加速轉型。“精準糾錯”互動教學模型助力學生調動自主發展能力。三大模型從不同層面,協同推動黃埔區教與學的協調統一,在運行上互通互聯,搭建了“黃埔教育人工智能共同體”基礎框架,打造了全區教育的高效化、數字化發展的新引擎。接下來,黃埔區將繼續探索在更多學校推廣“三大模型互通互聯”模式,助力黃埔區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成長,爲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系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